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Ficedula zanthopygia (Hay , 1845) |
中文名 | 白眉[姬]鶲 |
引证 | Muscicapa zanthopygia Hay, 1844 (=1845), Madras Journ. Lit. Sci. 13 (2): 162 (Malacca, Malaysia).; |
俗名 | Yellow-rumped Flycatcher; 花头黄; 黄腰鶲; 三色鶲; 鸭蛋黄儿; |
鉴定特征 | 雄鸟上体大都黑色, 腰部鲜黄, 有白色眉纹和翅斑。下体黄色,向后较白雌鸟上体主要为暗黄绿色, 腰黄;下体大都白色。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春羽) 上体包括两翅和尾大都黑色;自眼先起有显著的白色眉纹,延伸到眼的上方;下背和腰鲜黄色;翅上内侧的大覆羽和内侧第3枚次级飞羽的基部外缘均白, 相拼而成黑翅上的大白斑。下体大都黄色;颏、喉及胸等较浓, 腹部渐淡,到尾下覆羽几纯白色。 雌性成鸟(春羽) 上体自额至下背均为暗黄绿色, 各羽的中央缀以黑褐色;眼圈微白;腰鲜黄;尾上覆羽黑色, 羽缘淡黄绿色;翼羽黑褐, 各羽外缘淡黄绿色, 内侧覆羽及内侧第3枚次级飞羽的外缘均白色。下体的颏、喉及胸等近白色, 各羽还具灰绿色边缘, 而微呈斑纹状;腹部淡黄绿,尾下覆羽白色。 幼鸟 (采于6月间) 与雌性成鸟相似, 但头羽微有黑缘;背和肩满布以棕黄色点斑;内侧覆羽黑褐而具棕色羽缘和羽端, 三级飞羽的白色羽缘亦转为棕色;腰鲜黄, 尾羽黑褐;下体白;胸与两胁均具暗灰羽缘。 虹膜暗褐;雄鸟嘴黑, 雌鸟上嘴暗褐, 下嘴角褐;跗蹠亦角褐色。 量衡度:见图86 |
生物学描述 | 白眉姬鶲 在东北地区多见于郁闭度较大的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中;在河北省昌黎产果区多栖于山地茂密的阔叶林中;在秦岭山区,生活在海拔800-1000m高的山林间, 更常在靠近水溪的树林, 很少到平原地区活动。性隐怯, 迁徙期中不常鸣叫, 但在繁殖时期, 雄鸟鸣声晌亮, 而婉啭动听略似 “kialika” 或 “kiali”, 雌鸟则不常鸣叫, 偶而听到低弱的鸣声, 略似 “xiin-xiin, 觅食时。常由栖枝上突然飞上空中, 捕捉飞虫, 然后,返回原栖息处。它的食物基本上是昆虫。据郑作新等 (1958) 在河北昌黎剖检的2个鸟胃, 其食物全部是昆虫, 包括鞘翅目的叩头甲、金龟甲、伪步行甲、瓢甲、叶甲和鳞翅目峨类的幼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等于1955-1957年间在湖南剖检了9个鸟胃的结果, 99%以上都是昆虫只有1次在胃中发现少量植物碎片。在所食的昆虫中有半翅目的蝽象, 鞘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李桂垣等 (1985) 在四川剖检了28个鸟胃, 内含食物全是甲虫及其他昆虫。赵正阶等 (1985) 在长白山剖检了7个鸟胃,成鸟食物中主要有天牛科、叩头虫、金花虫等鞘翅目, 昆虫尺蠖蛾科,波纹夜蛾科及其鳞翅目幼虫。幼鸟食物几乎全部是昆虫的幼虫。 关于白眉姬鶲的繁殖, 据范忠民 (1981), 此鶲在辽宁河口林区, 于5月中开始营巢活动。首先由雌雄鸟共同选择巢址, 然后由雌鸟独自进行营巢, 巢期7-9天。白眉姬鶲曾在人工巢箱内筑巢, 也在天然洞穴中, 甚至在观察气候的百叶箱中营巢.巢成碗状, 以树叶,细根,草茎构成, 状甚粗糙,巢内铺以细草根, 头发, 兽毛等物。巢的大小 (9巢) 直径110-120cm, 巢高67.6(50-90)cm, 巢深44.1(40-50)cm, 窝径58.9(50-70)cm。 白眉姬鶲营巢完毕后,雌鸟就开始产卵,每天产卵一枚,每窝卵数4-6枚, 而以5-6枚为最多, 卵重(36个)1.6(1.3-1.8)g, 量度卵的大小 (48个) 15.8(14.4-18.7)x12.9(11.8-13.6)mm。卵呈奶黄色,钝端有赤褐色斑点,有的卵斑点极不明显。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此时期每天仅来巢探视2-3次。雌鸟坐巢次数每天7-32次,13天平均为21.7次, 每次9-62分钟;整个孵卵期13天;孵卵温度为37.2C°,当时气温为23.5C°。据24巢统计,孵出率约87%。雏鸟孵出后,两眼紧闭,全身肉红色, 仅头顶、枕、背及两肩均有灰色绒毛, 三天后这些部位已见黑色羽芽。第六天开眼,第七天初级飞羽的角质鞘长出1cm 的羽支。腹部羽毛乳黄色。12天后, 体羽黑褐色而具浅黄色羽斑;尾上覆羽浅黄色。刚孵出的雏鸟,体重仅1.25 g。第5-8天增长最快, 每天增长1.5-1.9g, 到出飞时增重显著减慢,增重仅0.5g左右。育雏工作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 育雏期为12天。孵出的第一天, 亲鸟喂食40次, 第二天即增至70次, 第六天即达124次, 第11天多达158次。雏鸟的食物, 据对12个雏鸟食物进行分析, 100% 是昆虫, 包括落叶松鞘蛾、蝗虫、尺鹱、夜蛾、叶蜂等害虫。雏鸟出飞前, 由雄鸟将雏鸟带领离巢, 在树枝上由雌鸟喂食,经过多次试飞后,才跟 随亲鸟离开繁殖地。 |
分布信息 | 东北的爱辉、长白山区、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南部、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北部、四川等(夏候鸟、旅鸟)、山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及香港(旅鸟)、台湾(偶见)。; 西伯利亚沿海地区, 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 朝鲜(夏候鸟, 旅鸟), 偶见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在迁徙时经过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等地(越冬)。;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