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Muscicapa latirostris Raffles, 1822 |
中文名 | 北灰鶲 |
引证 | Muscicapa poonensis Sykes, 1832, . Proc. Comm. Sci, Corr. Zool. Soc. London London, 2: 85 (Dukhun, India ).; Muscicapa latirostris Raffles, 1822, . Trans. Lin. Soc. London, 13: 312 (Sumatra, Indonesia ).; |
俗名 | Brown Flycatcher; 大眼嘴儿; 东沙来; 褐鶲; 宽嘴捕蝇鸟; 宽嘴鶲; 小斑鶲; 小鲛鶲; |
鉴定特征 | 上体灰褐色, 眼周有一白色眼圈。下体白色,仅胸部有一片淡灰褐色;翼上有明显的淡色翼带。 |
形态描述 | 灰纹鶲 M. griseisticta 的下体污白色具粗著的灰褐色不相连的条纹;乌鶲 M. sibirica 下体被广阔而不著的暗灰褐色纵纹覆盖著。这2种的鶲的胸部均具多少或粗或微弱的短纹,至于北灰鶲的胸部却毫无纵纹。与前所提的两种显然有别。 成鸟: 两性相似。上体,及头与颈等均灰褐色,头顶各羽中央稍灰黑色,形成不明显的鳞状斑;翅上覆羽较背部稍暗;大覆羽,中覆羽和三级飞羽均具土黄色的羽缘;飞羽及尾羽黑褐色;眼先微白, 眼周有一圈白羽。颏、喉、腹及尾下覆羽白色;胸部及两胁浅灰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淡黄褐色,几近白色。 幼鸟: (1956年8月3日,采自黑龙江五营)。上体暗褐色,自头顶至尾上覆羽均具浅黄白色园形斑, 这些斑点在头顶较细小, 在覆羽及背部的较大, 覆羽及三级飞羽具浅土黄色的羽缘;头侧白而杂以暗褐色斑点。下体白色, 胸部羽缘混杂有暗褐色的斑点。虹膜暗褐, 嘴角褐, 下嘴基部角黄色;脚黑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6) 10.5 119 13.3 68.2 49.3 12.6 (9-12) (100-135) (13-14) (65-76) (44-55) (12-13) ♀♀(13) 11.4 126 13.4 69.4 48.8 12.4 (8-14.5) (115-142) (13-14) (66-76) (46-53) (12-13) |
生物学描述 | 北灰鶲是我国大部地区的旅鸟, 每年5月初旬,及8月下旬到9月上旬两次, 旅飞经过北京,当它过路时,可在许多地方见到. 但个体数量比较少。多单个或成小群活动于开旷的阔叶林或村庄附近的树木和竹丛中,亦见于花园及果园, 特别喜欢在有流水的沟谷林中,常常落在低枝上, 或在枯枝上, 向空中飞过的昆虫进行冲击, 然后返回原来栖息的树枝上。 在树枝上栖息时,常轻轻扇动它的翅膀并低垂它的尾羽,有时亦降落到地面寻找食物。它的食物主要是昆虫, 据郑作新等(1958),在河北昌黎等地,分析采自5,8,9,三个月的21个鸟胃的结果,以蝇类(占总食量的23.6%) 和蛾类 (占17.2%) 为最多。其余为蜂、蚁、蜻蜓、斑蝥及其他甲虫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所在湖南分析了,采自4-10月间的20个鸟胃,除在二个胃中见有少量植物碎片外, 余均为昆虫. 计有蝗虫、鞘翅目昆虫、虻、蝇、蚂蚁、蝉等。 北灰鶲在我国东北及更北地区繁殖。繁殖时期约在5-7月间。此时常高据树冠或突出的树枝上,歌唱鸣声略似 “chi, chi, chi,chi, chi”. 音调低微而不扬,但也非常悦耳动听, 有时也模仿别鸟鸣叫的声音. 巢筑在树木的水平侧枝上, 通常靠近节瘤,离主干约1 m 的地方,距地面的高度约2-6 m, 难得在6-15 m。巢呈皿形,由绿苔,韧皮纤藓, 小块树皮。 |
分布信息 | 国内见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伊克昭盟、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夏候鸟,旅鸟)、自东北南部、河北以南东部各省、西至甘肃西部兴隆、四川灌县、康定、云南西部及北部丽江、台湾(旅鸟)、云南南部、广东及海南(冬候鸟)。; 国外繁殖于西伯利亚, 东到朝鲜半岛,日本, 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菲律宾,中印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越冬。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