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Niltava davidi Hodgson, 1837 |
中文名 | 棕腹大仙鶲 |
引证 | Niltava davidi lychnis Rothschild, L., 1926, p.: 296.; Niltava lychnis Thayer et Bangs, 1909. Bull. Mus. Comp. Zool.Harvard Coll. 52(8): 141 (Hubei, China ).; Niltava davidi davidi La Touche, 1925, p.: 170-172.; |
俗名 | Fujian Niltava; 大卫仙鶲; 福建仙鶲; |
鉴定特征 | 雄鸟 头顶、腰、肩部及颈侧块斑钴蓝色,额黑,头侧及背部暗紫蓝色,喉蓝黑色。 雌鸟 上体橄榄褐, 尾锈褐,颈侧具钴蓝色块斑,颏及上喉淡橄榄褐, 下喉白色, 下体余部灰褐色。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 头顶、腰、尾上覆羽、中覆羽及小覆羽等均为辉钴蓝色,颈侧亦具钴蓝色块斑; 尾黑, 中央尾羽及外侧尾羽外翈暗蓝色;背,肩及大覆羽黑褐羽缘暗紫蓝, 额、眼先、头侧、颏及喉均黑色而带蓝色光泽,下体自胸以下橙棕,向后转淡。 雌性成鸟: 上体橄榄褐色,额、眼先及眼周暗黄棕色;颈的两侧亦具钴蓝色上块斑;头顶及背部略沾灰色;初级覆羽,大覆羽黑褐色, 各羽外缘以暗棕褐色; 尾上覆羽棕褐; 尾羽浓褐,羽缘转棕褐。颏、喉等均淡橄榄棕;胸及两胁与背部同色,前胸正中有白色块斑,腹部与尾下覆羽沾皮黄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 脚黑褐;爪稍浅淡。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 蹠 ♂♂(13) 24.8 169.6 16.3 94.1 74.1 19.4 (22-28) (148-187) (16-17) (90-97) (70-80) (17-21) ♀♀(6) 24(4) 151(4) 15 89.6 67.1 21.8 (15- 29)(142-159) --- (88-92) (63-72) (20-23) |
生物学描述 | 棕腹大仙鶲在福建栖息于1100 m 的山区密林下灌丛间。性羞怯,不易发现,也见于陕西秦岭山区 1000-1500 m 及四川峨眉山及青城山700-1000 m 左右的沟谷林中. 没有关于它的巢卵等有关的报道。La Touche 曾于10月6日在福建采到一个雌性雏鸟。鸣声甚高音似“ssssew”或“siiiii”声,短暂停顿后又重复。告警叫声为尖厉的金属音“tit-tit-tit...trrt-trrt-trrt...trrt-trrt-tit-tit...”( C. Robson)。 |
分布信息 | 陕西秦岭山地、湖北西部、四川、贵州(绥阳)、云南(西北部德钦、西部永德、东南部蒙自、金平)、福建西北部(夏候鸟)、广西 (冬候鸟)。; 国外见于泰国东南部, 越南及老挝。; |
分类学讨论 | 棕腹大仙鶲与棕腹仙鶲N. sundura, 形态十分近似,容易发生混乱, 郑作新 (1966) 首次根据它们的飞羽式, 区分这两个种. 最近经过进一步研究, 发现这些飞羽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建议用翅长作为区分标准,翅长90 mm 以上的为棕腹大仙鶲 ,90 mm以下的为棕腹仙鶲。 Thayer et Bangs (1909) 发表一个采自湖北西部堡屯 (Pao-tung)的一个雄鸟, 命名为 N. lychnis 新种,翅长91 mm, 拉图史 (La Touche) (1931-34 ), 1:170-172 认为云南标本可能属于湖北的 N. lychnis。 他认为云南标本不同于福建标本。在于飞羽均有蓝色羽缘,各部有十分鲜明的蓝色, 肩及尾上覆羽没有显著的黑纹。 Delacour (1931) 把越南鸟命名为, N.daavidi lychnis 翅长 28♂♂为81-98, 8♀♀84-93 mm 。看来他把 N. davidi及 N. sundara 两种鸟的翅长混同起来了。我们曾将云南标本与采自福建挂墩的地模标本对比,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查阅 davidi 的原始文献, 也没有肩羽及尾上覆羽有显著的黑色羽干斑的记载. 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棕腹大仙鶲尚没有亚种分化, N. lychnis 是它的同物异名。 棕腹仙鶲全世界有3亚种 (Mayr & Cottrell, 1986 ), 在我国有2亚种 (郑作新,1987,1994), 云南均有分布。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