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Niltava rubeculoides (Vigors, 1831) |
中文名 | 蓝喉仙鶲 |
引证 | Phoenicura rubeculoides Vigors, 1831, . Proc. Zool. Soc. London: 35 (Himalayas).; |
俗名 | Blue-throated Niltava; |
鉴定特征 | 雄鸟上体暗蓝色, 前额及眉纹鲜明的天蓝色。下体喉暗蓝色,胸部深橙黄色并伸入到喉的中部. 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 尾羽红褐色较浓, 下体喉皮黄色, 胸部淡赭黄色, 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 额及眉纹鲜明的天蓝色; 眼先及额基黑色; 耳羽暗蓝黑色; 上体及翅与尾的表面概暗蓝色, 翅上的小覆羽及尾上覆羽的蓝色较辉亮些; 翅上的外侧覆羽以及所有飞羽黑褐, 外缘沾棕;外侧尾羽亦黑褐, 外缘暗蓝至最外侧一对全为黑褐色。 颏、喉及颈的两侧深暗;胸橙红色并向上伸入喉的中部;上腹及两胁逐渐变淡;下腹及尾下覆羽纯白; 腋羽和翅下覆羽淡棕色。 雄性幼鸟:(1960年7月20日 采自四川峨眉山)。 上体橄榄褐, 各羽具黄褐色的条纹和斑点, 和暗色羽缘,在肩部有些羽毛也具蓝色羽缘;尾羽黑褐外缘蓝色, 最外侧一对尾羽纯黑褐色, 飞羽暗褐。下体皮黄色, 胸部黄色较浓, 各羽具暗褐色细边, 形成鳞斑状。 雌性成鸟: 上体橄榄褐色, 腰及尾上覆羽棕褐色;翅上覆羽与背部相似;大覆羽及飞羽暗棕褐色. 外缘较亮; 尾羽为鲜明的棕褐色,外缘更为明亮; 前额线及眼先棕皮黄色; 眼周皮黄色。喉近白色;胸部淡橙黄色; 两胁橄榄灰黄色. 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腋羽及翅下覆羽皮黄色。 雌性幼鸟: (1958年 8月 16日采自陕西镇巴)。上体橄榄褐色,头及枕部覆羽具黄褐色的斑点及条纹; 大覆羽及飞羽暗棕褐色, 外缘浅棕褐色;尾羽棕褐, 外侧缘栗褐色。下体喉污白色, 胸及两胁黄色,胸部较浓黄;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淡黄色。 虹膜淡褐;雄鸟嘴黑色, 雌鸟暗角褐;脚及趾雄鸟肉褐色, 雌鸟淡肉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13.3 136.4 11.4 72.8 58.1 16.3 (11-15) (131-145) (11-12) (67-75) (54-65) (15-18) ♀♀(1) 14 146 10 67 54 18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常见于树木茂盛的林下灌丛矮树上活动。在秦岭南坡,见于1000 m 高度以上的地方;在四川峨眉山, 夏季见于700-1750 m 的地方;在云南丽江, 见于2400 m 的山区。 平时站在树枝上, 对过往的昆虫进行突然袭击, 但袭击后很少回到原来栖息的枝上。有时降落地面. 啄食地上昆虫, 然后飞回树枝上, 也常用煽动它的翅膀方法来惊起枝叶下面的昆虫,然后啄食。鸣声为甜美的高颤音“ciccy-ciccy-ciccy-ciccy-see” (约翰·马敬能等, 2000)。鸣叫时常耸起并轻轻摆动它的尾羽。它的食物,经剖胃分析, 主要为鞘翅目昆虫。它在我国的繁殖情况, 未有报导,但我们7月初在四川峨眉山获得一只刚出飞的雏鸟, 估计它在峨眉山繁殖。此外, 我们在陕西秦岭南坡镇巴 8月 16日 获雌性幼鸟, 除头上还带黄褐色斑点外, 基本上已是一个成鸟。 |
分布信息 | 在国外见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阿萨姆, 尼泊尔, 印度北部, 中印半岛以至马来西亚一带。; 我国见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贵州北部和南部、四川峨眉山、康定及木里、云南丽江、腾冲及蒙自等地为夏候鸟。;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计有5亚种, 其中只有1亚种见于国内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