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Cettia brunnifrons (Hodgson, 1845) |
中文名 | 棕顶树莺 |
引证 | Prinia brunnifrons Hodgson, 1845. Proc. Zool. Soc. London, 29 (Nepal).; |
俗名 | Rufous-capped Bush Warbler; 红头告春;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小型鸟类(体长10-11cm)。头部栗棕;上体棕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棕色较显。下体污白,尾下覆羽略带棕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采自西藏樟木的指名亚种C. b. brunnifrons雄鸟标本描述) 前额、头顶、颈栗棕;上体羽毛逐渐变为棕褐色;翅与背同色;尾上覆羽和尾羽棕色较显;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眉纹,呈淡皮黄色;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颈部的贯眼纹,呈黑褐色。头侧、耳上覆羽灰褐色。下体:颏、喉、胸灰色;下体中央几呈白色;两胁、尾下覆羽,腿羽略带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而杂有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浅褐色;上嘴浅黑色,下嘴肉黄色;脚肉白色;爪较暗。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8, 8 102, 104 8, 8 44, 44 47, 43 18, 18 ♀(1) ---- 110 7.9 43 40 17 ♂♂ ---- ---- 11-12 42-51 43-45 18-20 ♀♀ ---- ---- 11-12 43-4 41-47 18-19 (Ali et Ripley, 197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棕顶树莺栖息于海拔2200-4000m开阔森林下和林缘的杜鹃灌丛、竹丛中。冬季可迁徙至海拔2200m以下山脚灌丛、茶园和高草丛中。 是一种性胆怯,不易见到的鸟类,有时栖立于灌丛顶部、岩石上发出叫声,有时亦见其在灌丛的地面或在洞中爬找食物,遇到危险时即迅速地潜入到稠密灌丛中。 在西藏,棕顶树莺栖息于林下,结群活动。性活泼,常不停地突飞于灌丛间;鸣声由2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开始发出 “zhi-zhi” 声,很似柳莺,接着转为螽蟖擦翅所发的声音。 食物为昆虫。我们于5月17日在西藏剖检1胃,检有昆虫碎片。 繁殖期5-6月。营巢于海拔2700-4000m林下灌丛,离地面50cm高的矮树上。巢呈半球形,主要由草构成,内垫以羽毛。巢高17cm,宽10cm,开口于近顶部侧面,口径3.8cm (Roberts, 1992)。 每窝产3-5枚卵,一般为4枚。卵呈淡至深赤褐色,钝端有深色环斑点。卵(30枚)平均大小为17.9×13mm (Baker, 1924)。 |
分布信息 | 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和阿萨姆邦,缅甸,克什米尔,巴基斯坦。; 西藏(南部偏东地区、昌都地区西南部)、甘肃(文县)、四川(万源、峨眉山以至西南部)、云南(贡山、龙川江与怒江间山脉、丽江、怒江与澜沧江间山脉)(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棕顶树莺全世界共计有3亚种,即指名亚种C. b. brunnifrons、滇西亚种C. b. umbraticus和喜马拉雅亚种C. b. whistleri。除喜马拉雅亚种外,其余2亚种均见于我国境内。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