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Cettia squameiceps (Swinhoe , 1863) |
中文名 | 鳞头树莺 |
引证 | Urosphena squameiceps Mayr, E. and Cottrell, G. W., 1986, 11: 7; Rothschild, L., 1926: 284.; Tribura squameiceps Swinhoe, 1863. Proc. Zool. Soc. London: 292 (Guangdong, China).; |
俗名 | Scaly-headed Bush Warbler; 短尾莺;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小(体长11cm左右)。上体棕褐或橄榄褐色,头顶具黑褐色鳞状斑纹;飞羽式:1=2之半,2=8;尾羽短小,约仅超长之半。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采自江苏连云港的雄鸟标本描述)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棕褐色;头顶深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缀以暗褐色狭窄的鳞状斑纹;眉纹较明显,呈淡皮黄色;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外翈棕黄色,与背同色;颊和颈侧污白和暗褐相混杂;尾羽与背同色。下体污白,两胁和胸缀以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皮黄色。 虹膜黑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肉色;脚淡粉红白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 7.05(2) 102(6) 10.23(7) 53.14(7) 28.83(6) 18.46(7) (5.5-8.6) (93-110) (9-11) (51-57) (29-33) (17-20) ♀♀ 8.5 (2) 97.66 (3) 10.07 (3) 53 (4) 31.5 (4) 19.2 (4) (8-9) (87-103) (9.1-11) (51-56) (30-34) (18-20.4) |
生物学描述 |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阔叶林、混交林中,尤其喜欢栖息于溪流两岸的原始混交林中。在长白山主要见于海拔1000m以下的混交林;在北京分布在海拔1000-1500m的山谷混交林;在云南见于海拔1000m以下的森林中。常单个或成对地活动于林下灌丛、草丛、地面和倒木下,也见于在腐木堆、树根和堆集在地面的枯枝间活动,亦见于溪岸岩石间跳来跳去,但很少见其到高大的树冠层活动。繁殖期间几乎整天鸣唱不停,声音尖细清脆。觅食时,多出入于倒木、树枝、树根和溪岸岩石中,不停地进进出出、跳来跳去,行动极为轻快灵活。 叫声:高音似虫鸣声 “see-see-see-see……” 收尾声更响亮,也有 “chip-chip-chip” 的低叫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对8个胃检验得知,鳞翅目昆虫出现5次,出现率为63%;其次为蚂蚁、双翅目昆虫、叩头虫等。整个繁殖季节全以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5-8月。营巢于山区森林的地面上,如原始混交林地面凹陷处,尤其喜欢在树根、倒木下地面凹陷处,以及倒木树洞中营巢。巢主要由苔藓,也参杂有少量的树叶构成,内垫以细草根、兽毛。巢呈碗状。据3个巢的测量为:外径12-14×12-12cm,内径6.0-7.5×6.0-6.5cm,高6.0cm,深2.5-3.0cm。 巢筑过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5-6枚卵,卵呈椭形。卵为灰色,缀以赤褐色斑纹。卵(6枚)重1.78 (1.7-1.9) g;大小为16.9 (16.5-17.0)×13.0 (12.5-13.5) mm。 |
分布信息 |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伊春、镜泊湖、松花江)、吉林(长白山、长春、四平、辽源、通化、浑江、吉林市、延边)、辽宁(本溪、抚顺、岫岩、凤城、丹东、大连、营口、辽阳、金山、鞍山、铁岭、锦州)、北京、云南(勐崙、新平、蒙自)(夏候鸟),越冬于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地,迁徙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南部,朝鲜北部,萨哈林岛南部,国后岛,日本北海道和九洲等地,越冬于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为单型种,迄今为止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