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Cisticola juncidis (Rafinesque , 1810) |
中文名 | 棕扇尾莺 |
引证 | Sylvia juncidis Rafinesque, 1810. Carrat. nov. gen. Esp. Anim. Sicilia: 6 (Sicily, Italy); |
俗名 | Rufous Fantait Warbler; |
鉴定特征 | 体型小,大小似柳莺(体长9-11cm)。上体具黑色纵纹;尾羽只白端和黑色次端斑;下体白色沾棕。 |
形态描述 | 成鸟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额、头顶、枕棕栗色,枕部具短粗的褐色羽轴纹;后颈栗棕,微具褐色羽轴纹;上背、肩黑褐色,各羽羽缘浅棕;下背、腰、尾上覆羽深棕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各羽羽缘浅棕色;初级和次级飞羽暗褐,各羽外缘亦呈浅棕色;中央尾羽暗褐,具棕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和灰褐色羽端;外侧尾羽暗褐,具白端和黑色次端斑,外翈狭缘以棕色,内翈中部具大形棕斑;眉纹棕白,眼先暗褐色,头侧淡棕白色。下体白色,两胁和腿覆羽棕黄;腋羽白色微沾棕色。 虹膜红褐色;上嘴红黑色,嘴缘淡红,下嘴粉红色;跗蹠肉色,稍染淡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8.15 104.6 8.93 51.2 36.9 20.3 (7-10) (95-120) (8-10) (47-54) (34-51) (19-21.5) ♀♀(4) 7.75 108 8.93 48 34 19.38 (7-8) (95-115) (7.8-10) (47-49) (33-35) (18.6-20.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海拔300-1100m麦地、耕地附近的草灌丛中、低地丛林、矮树或草地,甚至见于低矮的果树上觅食。在海南省境内见于滨海的有刺灌丛中,在低技间跳来跳去,也在草丛和低矮石榴、杨桃树等技条上觅食。繁殖季节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领域性强。冬季常3-5只或10多只结成松散群活动。 食物主要为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蜘蛛、蚂蚁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一些杂草种籽。吴至康等 (1986) 在贵州地区剖检4个胃,见有杂草种籽3次,鞘翅目昆虫1次。 繁殖期4-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在领域内做特有的飞行表演,起飞时直冲天上,在高空翱翔和做圈状飞行,然后两翅收拢,急速直下,当接近地面时又转为水平飞行,或钻入草丛中或栖于突出的草茎上,当冲入高空时,同时发出尖锐而连续的 “ji-ji-ji” 的叫声,收翅下降时则发出 “dza-dza-”声。飞行时尾常呈扇形张开,并上、下摆动。 棕扇尾莺通常营巢于草丛中,距地面10-50cm。巢呈梨形、椭圆形或吊囊状,开口于上面或上侧方,主要由撕裂的草叶、植物纤维等编织而成,有的外面还被有蜘蛛网,内垫以绒毛和柔软植物。巢高7-8cm,内径5cm。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协助搬运巢材。 每窝产4-5枚卵,偶见3或6枚卵。卵呈白色或淡蓝白色,缀以红褐或紫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3.8-16.8×10.2-12.3mm。 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共同育雏。 |
分布信息 | 欧洲,地中海,非洲,阿拉伯,澳大利亚,印度,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 ; 陕西(西乡)、四川(中部雅安)、贵州、云南(西部腾冲、西北部丽江、中部景东、元江)(夏候鸟,旅鸟)、云南(东南部蒙自)、湖北(武昌)、山东(西万)、上海、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宁波)、安徽南部、湖北、湖南南部、广东、海南(陵水和海口)、广西(柳州)、福建西北部和台湾等地(留鸟)、河北、天津、山东(威海)(罕见)、广西、福建南部(冬候鸟)。; |
分类学讨论 | 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是多型种鸟类,全世界共计有18亚种,我国仅有1亚种,即普通亚种C. j. tinnabulans。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