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Hippolais pallida (Hemprich et Ehrenberg, 1833) |
中文名 | 草绿篱莺 |
引证 | Currca pallida Hemprich & Ehrenberg, 1833. Symb, Phys. Avium. Decas I, fol. bb and note 3 (the Nile in Egypt and Nubia).; |
俗名 | Olivaceous Warbler; |
鉴定特征 | 小型鸟类(体长13-15cm)。上体灰褐色稍染橄榄色;眼周和眉纹白色或淡茶褐色。下体白色而沾赭色。 |
形态描述 |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灰褐色微染以橄榄色;两翼覆羽和飞羽外表与背同为灰褐色微染以橄榄色,飞羽黑褐色,第1枚飞羽(即小翼羽)短小,一般不及翅上覆羽的长度;翅式为6>2>7,有时也为7>2>8,或者5>2>6,第3枚和第4枚最长,且几相等;尾亦为暗褐色,羽绿色淡;眼先白色而杂以暗色,眉纹白色或淡茶黄色,仅限于眼先上面至眼前一段,有时也延伸至眼上,但不明显;眼周白色或淡茶黄色。下体白色,稍染黄赭色;两胁微沾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暗褐或角褐色,下嘴黄绿或肉褐色;脚和爪黄灰色。 量衡度:见图草绿篱莺Hippolais pallida (Hemprich et Ehrenberg, 1833)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 11.6 130-155 14-17 63-68 52-58 20-22 ♀ ----- ----- 12.5-14.5 63-65 50-58 ----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草绿篱莺栖息于多种多样的生境,自农田、果园、公园、庭院、以及江、河、湖、泊、水塘、海岸等邻近的灌丛、草丛,乃至海拔2600m的山地灌丛、草丛、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干旱植物丛中和远离水域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林缘的有稀树木的灌丛或高草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胆怯,常在茂密的灌丛中跳来跳去,飞进飞出,时而飞至树顶上或树上,遇到危险时,即飞落入灌丛中,不久又从别处飞窜而出,几乎整天不停地活动。由于活动稠密灌、草丛中,很为隐蔽,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食性和其它莺类相似,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繁殖期间常站在树顶上长时间地鸣叫不停。其鸣声带粗声调而音频高低起伏且极少模仿声。叫声似短促的 “tec”,似麻雀的吱喳声,告警时发 “tick-tick-tick……”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繁殖期5-7月。繁殖初期,雄鸟常站在树顶鸣叫。遇见雌鸟时,雄鸟常进行求偶飞行表演;开始,鸣唱一阵后,雄鸟即呈斜线飞上空中,在半空中停留片刻后稍稍振动着两翅,又呈斜线飞落下来,但不降落到原来的栖木上,而是降落到别的树枝或灌丛上,且继续地鸣唱,并不断地在树枝间追逐雌鸟。 营巢于不同生境的灌木或幼树上,离地面0.45-2m,甚至3m的高处。主要由雌鸟负责营巢,雄鸟偶尔参与。巢呈杯状,通常由枯草茎、叶和植物纤维编织而成,有时还掺有蜘蛛网、兽毛、羽毛和苔藓。巢外径8-11cm、巢高7-9cm、巢内径5.5-6cm、巢深5-8cm。 年产一或二窝卵。每窝产3-5枚卵,卵呈粉红白色或灰白色,缀以灰、红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4-19.0×11.8-14.2mm。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间,雌鸟非常恋巢,有时当入侵者进近巢仅十几步远,雌鸟才从巢中飞出,落到附近灌丛中,然后,悄悄地由一棵灌木飞到营巢的灌木丛跳回巢中。孵化期13天。 雏鸟为晚成鸟,留巢期约15天。 |
分布信息 | 仅分布于新疆(伊犁、克拉玛依、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繁殖鸟)。; 欧洲东南部,北非,撒哈拉,埃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高加索,黑海,中东,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亚等地,越冬于非洲。; |
分类学讨论 | 草绿篱莺为多型种,全世界共计5亚种,即普通亚种H. p. elaeica、指名亚种H. p. pallida、地中海亚种H. p. opaca、北非亚种H. p. reseri、乍得亚种H. p. laeneni等,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仅有普通亚种H. p. elaeica。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