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Megalurus pryeri (Seebohm , 1884) |
中文名 | 斑背大尾莺 |
俗名 | Streak-backed Marsh Warbler; |
鉴定特征 | 小型鸟类(体长13-14cm)。上体淡皮黄褐色具黑色纵纹,尤以背部黑色纵纹更粗显;眉纹白色。下体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色。 |
形态描述 |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淡皮黄褐色,除前额和腰外均具黑色羽轴纹;头顶黑色中央纹较宽著,羽缘皮黄褐色;眉纹白色,有时不甚明显;眼先亦为白色;颊、耳上覆羽和颈侧皮黄褐色;背具粗显的黑色纵纹,肩部黑色纵纹较细弱,下背和尾上覆羽具窄的中央纵纹;尾羽外翈与背色同,为皮黄褐色,中央尾羽具窄的黑色羽轴纹,两侧尾羽内翈淡灰褐色;翅的表面与背同为皮黄褐色,除最内侧3枚三级飞羽黑色、羽缘呈皮黄色外,其余各级飞羽概呈淡灰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下体,颏、喉、胸、腹概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微染皮黄色。 量衡度: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 --- --- 55-62 46-63 19-20 ♀♀ --- --- 50-56 47-59 18-19 00 130-140 8-10 --- --- ---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斑背大尾莺主要栖息于有水源,包括江、河、湖、泊、溪流和海岸的芦苇和草地。成对或单独地活跃于芦苇丛和草丛中,常喜欢栖于灌丛或草丛顶端。善跳跃,不善飞行。若遇惊吓,被逼起飞时,仅飞出几米远即落入芦苇丛或草丛中。 炫耀飞行或栖于芦苇地时发出低音的 “djuk-djuk-djuk” 鸣声。叫声为 “chuck”。 繁殖季节,多栖于芦苇丛或草丛顶端,不时地飞向空中,且边飞边鸣唱,然后又落入到原来栖枝上。 繁殖期6-8月。营巢于海岸沼泽芦苇丛或高草丛中,多用弯曲芦苇或草茎作巢基,再用枯草茎或草叶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和羽毛。每窝产5-6枚卵。卵呈白色,光滑无斑。卵大小为18.5×14mm(小林桂助, 1982)。 |
分布信息 | 日本; 辽宁朝阳(6月,可能是繁殖鸟)、河北秦皇岛(旅鸟)、湖北汉口(冬候鸟)、黑龙江扎龙 (Coolar & Andres, 1988) 和江西鄱阳湖 (Kennerley, 1987)(繁殖鸟)。; |
分类学讨论 | 斑背大尾莺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即指名亚种M. p. pryeri和汉口亚种M. p. sinensis。我国境内分布仅有1亚种,即汉口亚种M. p. sinensis,是我国特产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