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Orthotomus sutorius (Pennant , 1769) |
中文名 | 长尾缝叶莺 |
引证 | Motacilla sutoria Pennant, 1769. Ind. Zool: 7 (Sri Lanka).; |
俗名 | Long-tailed Tailor Bird; |
鉴定特征 | 全长100-145mm。前额棕红色,头顶至后枕棕红沾橄榄绿色;上体余部橄榄绿色。下体淡皮黄白色,覆腿羽淡棕红色;尾羽呈凸尾型、中央尾羽特形延长。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 前额至头顶棕红色,头顶至后枕棕红沾橄榄绿色;后颈、背和肩羽及翅上覆羽、腰和尾上覆羽均呈橄榄绿色;飞羽暗褐,内侧三级飞羽表面和次级飞羽外缘橄榄绿,初级飞羽外缘淡黄褐色;眼先和细狭的眉纹淡棕白色;颊和耳羽淡棕白并斑杂灰黑色细纹及块斑。颏、喉至胸和腹部淡皮黄白色,两胁渲染浅灰褐色;尾羽棕褐,新羽端缘淡棕白色;翅缘、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淡皮黄白色。 虹膜淡褐;上嘴暗褐,下嘴牙黄色;跗蹠、趾和爪红褐色。 雌性成鸟 与雄鸟相似,但繁殖期中央尾羽不特形延长。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6) 8 112.66 12.16 45.16 45.16 19.6 (7-9) (101-129) (11-13) (43-48) (37-51) (19-20) ♀♀(6) 7.6 112 11.9 44.67 42.83 19 (7-8) (104-116) (10-13) (43-46) (34-52) (18-20) 0 (1) 8 ---- 11.5 48 --- ---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竹林和田园耕作地边的树木及灌丛上,也常见在城镇或村寨的园林树木上活动营巢。性活跃,不停的跳跃活动,常栖在树枝顶端或电线上鸣叫,鸣叫时尾羽上翘,叫声尖锐响亮,连续不断,叫声似 “te-chee-te-chee-te-chee” 或单音的 “twee” 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食物均为昆虫,剖验6月采自滇西保山坝湾的1只鸟胃,胃容物全是昆虫碎片。 繁殖期5-7月。1983年6月19日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三岔河,海拔800m处,在路边的林下发现一巢。巢筑在一棵阔叶小树上,离地约2m,巢形成杯状,用木棉Bombax malabarica(攀枝花)的种毛将一片树叶缝合成杯状,内垫有攀枝花、茅草花和细草丝。巢内深70mm,内径35mm,外经45mm,巢高90mm。巢中无卵,内垫材料和外包的树叶都较新鲜,是刚做成的巢。 1985年7月8日在滇南个旧县的蛮耗,海拔320m处的村寨房前的一棵山玉兰树上发现一巢,树高3.4m,巢位于树的顶端。巢用木棉将两片树叶缝合成筒状,内垫有木棉花和细草丝。巢口向北偏西20°,巢材陈旧,雏鸟已经出飞。 Robson (2000) 记述,长尾缝叶莺在东南亚为普遍的留鸟,繁殖期1-10月,巢呈深杯状,由1-3片树叶缝合而成,巢营于离地面约5m高的树上或灌木上,每窝产卵2-6枚,卵壳呈乳白色,淡粉红色或淡蓝色,甚至呈淡蓝绿色,卵的大小为16.5×11.5mm,巢内常有杜鹃鸟卵寄孵。 |
分布信息 | 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广西、湖南、广东和海南。; 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爪哇。; |
分类学讨论 | 全世界有9亚种 (Howard & Moore, 1980; Mayr & Cottrell, 1986),中国记录2亚种。 分类讨论 国内所记录2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下体渲染皮黄色的多少和下喉部及上胸部斑杂灰黑色的多少。在云南东南部河口、西畴及贵州西南部兴义一带存在有2亚种的中间类型。邻近西藏东南部的印度东北部地区记录有luteus亚种,该亚种比分布于印度阿萨姆西部、不丹、孟加拉的patia亚种下体多棕皮黄色;前额富于棕红色,头顶至枕较暗 (Ali & Ripley, 1973)。郑作新等 (1983) 记述7月26日在西藏东南部墨脱县背崩采集1只雄鸟,认为形态与云南标本甚相一致,故定为inexpectatus亚种。西藏东南部的长尾缝叶莺是否是inexpectatus亚种有待进一步证实。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