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Phylloscopus hainanus Olsson et al, 1993 |
中文名 | 海南柳莺 |
俗名 | Hainan Willow Warbler; |
鉴定特征 | 中等大小(体长10cm左右)柳莺。黄色眉纹、淡色中央冠纹和暗黑色贯眼纹;上体绿色;下体鲜深黄色;大覆羽和中覆羽羽尖色淡,形成每个翅上两道横斑;最外侧两对尾羽外翈全为白色;第4-8枚初级飞羽有明显的浅色羽缘。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采自海南省南部大吊罗的选模标本) 侧冠纹鲜绿色,羽缘较翕暗黑,后端稍呈浅暗黑色;中央冠纹浅黄色,一直扩展至嘴基部;眉纹鲜深黄色,亦延伸至嘴基部;贯眼纹清晰,其颜色与侧冠纹相同;耳上覆羽、喉、下体余部鲜深黄色,与眉纹相似;翕、肩鲜绿;腰部色浅,多呈黄色;大覆羽内翈乌黑,外翈鲜绿(与上体羽色相同),第6-7枚外侧大覆羽羽尖淡黄色,形成一条明显的翅上横斑;中覆羽淡黄色羽尖同样地形成一条翅上横斑,尽管它比大覆羽形成的翅上横斑要窄得很多;尾羽的外侧羽缘与上体同色;外侧的初级飞羽稍淡;最外侧的两对尾羽(第6、7对尾羽)的外翈全为白色,第4对尾羽内翈显然较外翈色淡;翅下覆羽黄色,杂以少量白色。 雌雄同色。 虹膜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色浅;跗蹠、趾、爪浅黑色。 量衡度:见图海南柳莺Phylloscopus hainanus Olsson et al., 1993 性别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选模标本 ♂(1) 90 11 53.5 41 16 副模标本 ♂(4) ---- 12.4 53.3 41.7 ---- ♀(1) ---- 12.6 49.5 40.5 ---- |
生物学描述 | 海南柳莺栖息于海拔600m以上森林,多在灌丛和次生林中,活跃于中、上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中。 在尖峰岭,海南柳莺主要栖息于次生林边缘,如保护区边缘的沿途路上可见不少的海南柳莺出没,在热带森林中仅有少数个体。这种鸟是否迁徙,尚待进一步研究。 Alstr?m et Olsson于1992年4月底在尖峰岭见到几对亲鸟和雏鸟一起和有着羽毛丰满幼鸟的一个巢。 巢置于离地面170cm高的路旁陡坡上。巢呈球状,进出口开于巢的一侧。巢由宽叶草、细树根和落叶构成,内垫以厚而密的冠毛纤维、蕨树的细树皮和一些淡黄色羽毛。 海南柳莺的鸣声是高音调,由一组短而变化的音节组成,与黑眉柳莺不同,而更加相似于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的鸣声,类似于 “tsitsitsui-tsitsitiui……titsu-titsui-titsui……titsu–titsui– titsui……titsu-titsui-titsui……tist tsitsui-tsitsui-tsi……pitsu –pitsi-tsu……pitsu-pitsi-tsu”。 海南柳莺的生存环境很脆弱,常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破坏。而且它的分布仅限于海南省几个很小的地方。这种我国特产鸟类,是属于全球性易危种类,尤其需要特别保护。首先要保护它的适宜栖息地,从而保护它的生存和繁衍。 |
分布信息 | 海南柳莺是我国特产鸟类,仅分布于海南省。迄今为止,仅在海南南部陵水县大吊罗、海南西部尖峰岭和坝王岭等地有所发现。;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为1993年发现的新种。U. Olsson于1986年查看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采自海南西部尖峰岭(东经108°45′、北纬18°40′)、海南南部陵水县大吊罗(东经110°05′、北纬18°40′)的黑眉柳莺海南亚种Phylloscopus ricketti goodsoni的4只标本。之后,立即查看了柳莺属中相似特征的所有种类,从而认为它是1个新种,即海南柳莺Phylloscopus hainanus。Alstr?m, P. 和U. Olsson于1988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馆查看到采自海南省大吊罗这个种的另一只雄鸟标本。1988年4月,Stig Jense发现在海南省尖峰岭这种鸟是相当普遍的,并且录了它的鸣声。Alstr?m et Olsson注意到这种鸣声与大陆上的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有着显著的差别。 结论是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不分布于海南境内和黑眉柳莺海南亚种Phylloscopus ricketti goodsoni是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reguloides的同物异名(Alstr?m, Colston et Olsson未发表论文)。然而,这种观点颇有争议。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