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Phylloscopus sichuanensis Alström et al., 1992 |
中文名 | 四川柳莺 |
俗名 | Chinese Willow Warbler; |
鉴定特征 | 体小(10cm左右),体羽偏绿色。中央冠纹浅橄榄灰,两侧冠纹较暗,呈暗橄榄灰;眉纹显著,呈淡黄色;腰淡黄白色;翅上具两条淡黄白色横斑。下体羽色白。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馆采自山西沁水的选模标本♂) 两条侧冠纹呈暗橄榄灰褐色,后端羽色较暗些;中央冠纹浅橄榄灰;后端较前端清晰;眉纹显著,自鼻孔至耳上覆羽后端成直线状,眼前上方淡黄色稍染很浅薄的暗黑色,眼后方淡白稍染以黄色;显著的贯眼纹呈暗黑色,与侧冠纹后端的颜色相同;耳上覆羽余部浅橄榄灰黄色,与眼下淡黄白色形成明显的对比;颈浅橄榄色,颈侧色淡,灰色较多。 翕、肩、背和尾上覆羽淡橄榄灰;腰淡黄白色,形成一个明显的淡色块斑;小覆羽较翕稍染多点绿色;中覆羽乌黑,最外侧4枚羽毛具淡橄榄灰色的羽尖,形成一条短而窄的翅上横斑;大覆羽亦乌黑,羽缘浅橄榄灰,第4-9枚羽毛(向下数)自羽尖到外翈近3.5mm宽的淡白色(微染淡黄色),形成一条明显的翅上横斑;初级飞羽乌黑,内侧6枚初级飞羽具有明显但狭窄的淡橄榄灰色的外翈羽缘(较翕染有较多绿色),紧挨着两枚初级飞羽,其外翈色淡且橄榄色较浅,最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浅褐色,边缘较中央色淡些;次级飞羽亦呈乌黑色,外翈羽缘淡橄榄灰,较翕稍绿色;三级飞羽乌黑色,外翈羽缘浅橄榄灰,最短的三级飞羽外翈羽尖具一个明显的淡白色斑,这个斑扩展到外翈的一半,中等长度的三级飞羽外翈具一个小白斑,最长的三级飞羽具淡橄榄灰色狭窄羽缘,但显然不具白斑;翼下覆羽淡黄白;腋羽染以较多黄色;尾羽乌黑,外翈羽缘淡橄榄黄,其基部较宽,中央一对尾羽外翈羽尖淡橄榄黄色,外侧4对尾羽内翈羽缘淡灰白色,很狭窄(约0.5mm)。 下体淡白色稍染浅黄色。尤其在喉、胸、两胁和尾下覆羽;两胁和胸侧稍染以微弱橄榄灰色,胸侧具有一个明显的橄榄灰色小斑点,以及在胸和喉连接处有一个不易看见的很模糊的浅橄榄灰色横带。 雌雄同色。嘴暗黑,下嘴内侧近一半处色较淡;跗蹠、趾、爪暗灰褐色,脚底色淡。 虹膜褐色,眼周暗灰;嘴乌黑,下嘴基部浅棕褐色,嘴角黄色;跗蹠、趾、爪灰褐色(活鸟)。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3.5 120 12.4-11.3 53.5-57.0 40.0-41.0 17.7-16.2 ♀(2) ---- ---- 11.0-11.4 52.5-50.5 37.0 15.6-15.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四川柳莺栖息地显然是高大云杉和枞树混交的次生落叶林中。但在四川卧龙保护区里,少数个体亦栖息于以针叶林为主的地方。在四川南坪县九寨沟见于海拔2000m,在卧龙见于海拔2000-2600m,在峨眉山见于海拔1000m,在北京香山见于海拔200m,在山西庞泉沟见于海拔1500-2000m,在山西老林山 (laoling) 见于海拔1000-1350m。四川柳莺可能是迁徙鸟类。 四川柳莺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的栖息有着显著的差别,黄腰柳莺青藏亚种栖息海拔较高的针叶林,大多数个体繁殖于海拔2500-3000m之间。据Etchecopar & Hue (1983) 它繁殖于海拔2000-3500m,而据de Schauensee (1984) 它繁殖于海拔2440-3965m。 在四川汶川县卧龙发现两个四川柳莺的巢,均构筑于地面上。6月11日发现有卵的巢,该巢建筑于生长着年轻的次生针叶林、膝高草、蕨类和草的坡地上。6月24日再次来到巢址时,见到巢中至少有4只幼鸟;第二个巢于6月25日发现,该巢筑于山旁小路上生长着茂盛的草、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陡坡上,第二天再去查看时,见到巢中有4枚卵。 四川柳莺巢址与黄腰柳莺青藏亚种显然不同,在峨眉山发现两个和卧龙发现一个黄腰柳莺青藏亚种的巢,全部建筑于离地面2.3-4m高的长满苔藓的树上。Ali et Ripley (1983) 记载:“黄腰柳莺青藏亚种通常筑巢于离地面2-15m高、多数离地面3-6m的一棵针叶树的外侧枝上。巢呈球形,进出口开于巢侧。巢主要由草和植物茎构成,内垫以细草。” 卵呈白色,缀以暗赤褐色斑点,主要集中在钝端,形成一圈。一枚卵的大小为13.5×10.6mm。 仅见到雌鸟孵卵,可能因观察时间不长的原因。在第一个巢,由双亲共同喂养幼雏。6月25日16: 20-17: 20观察结果,共喂食30次,每次约6秒。除了3次停留时间较长外,双亲各自在巢中停留时间为1-2分钟。 叫声是一种变化的、不规则的、成串响亮而又清晰、吵闹的哨声,似“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tuee-tuee-tuee- tuee-tuee-tuee-tuee-tuee” 或似一个敲槌的声音,如 “tueet tuee-tee-tee-tee- tee-tee-tee-tee-tee-tee”。最初,并不清楚这是鸣声,还是叫声。现在已确定它是用于两性联系、警告的叫声。四川柳莺的叫声与在形态上与它相似的柳莺属的其它所有种类亦显然有别。 Alstr?m et al., (1990) 于1989年6月19日在九寨沟作了三次鸣声回放试验,四川柳莺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对彼此鸣声不作出任何反应。在九寨沟,四川柳莺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之间领域的结合部进行鸣声回放试验,它们均被吸引到回放各自鸣叫的录音机前。同样地,1990年6月在卧龙作了同样的试验,其结果亦相同。当回放四川柳莺的鸣叫时,隐蔽在占区里的该种一只雄鸟,很快地被吸引到回放它的鸣声的录音机跟前。而回放黄腰柳莺青藏亚种鸣声时,亦将隐蔽在占区里的该种一只雄鸟吸引到录音机跟前。 |
分布信息 | 四川(峨眉山、南坪县九寨沟、汶川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香山、东陵山)、河北(小五台山、老林(laolin))、山西(太原市西南庞泉沟自然保护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62年5月18日在山西沁水采到一只雄鸟(鸟类标本馆模式标本),是选模标本 (Lectotype)。 ;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为1992年发表的新种。 四川柳莺Phylloscopus sichuanensis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Phylloscopus proregulus chloronotus非常相似(直至1990年,Alstr?m, P.& U. Olsson把它作为黄腰柳莺青藏亚种处理):个体小(10cm左右);明显的头部类型,具有暗黑色侧冠纹和较淡的中央冠纹;显著的淡黄色腰;特别显著的中央大覆羽具宽的浅色羽尖,形成一条特别显著的翅上横斑(中覆羽的淡色羽尖,形成第二条狭窄的翅上横斑);最短的和中央尾羽的外翈羽尖具白斑。 四川柳莺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亦有如下的差别: 1. 在野外,四川柳莺由于有较长比例的嘴,因而它通常显得较黄腰柳莺青藏亚种要大且长,可能由此而显得头有些圆。然而,已测量的5个标本,乃至最小的标本都可以肯定它们在统计学上的明显的差别。 2. 头的形式样式明显地不同。头顶侧面,四川柳莺较黄腰柳莺青藏亚种羽色淡得多,以及四川柳莺头顶侧面较黄腰柳莺青藏亚种稍淡些,和中央冠纹后端较黄腰柳莺青藏亚种明显。有些四川柳莺中央冠纹,除后端外,非常模糊。四川柳莺贯眼纹或多或少呈直线形,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贯眼纹的后端明显地呈“钩”状。此外,四川柳莺耳上覆羽缺乏明显的浅色斑,而黄腰柳莺青藏亚种一般都有浅色斑。四川柳莺颈侧通常显得较浅色,有时这种颜色常与眉纹后端融合在一起。 3. 查看过所有四川柳莺,没有一个像大多数黄腰柳莺青藏亚种那样次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暗黑色色调。而且,四川柳莺中覆羽至大覆羽较黄腰柳莺青藏亚种的羽色较淡,亦没有明显的绿色羽缘。四川柳莺可能和黄眉柳莺西北亚种Phylloscopus inornatus mandellii相混淆,如果腰部黄色和不可能看到较明显淡色中央冠纹的话。 Martens (2000) 认为四川柳莺是La Touche (1922) 命名的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的同物异名,故认为四川柳莺的学名应予废除。这仅是一家之见,未被人承认。 四川柳莺同样地相似于分布在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最西的布氏柳莺Phylloscopus subviridis和部分的橙翅柳莺Phylloscopus pulcher。然而,布氏柳莺Phylloscopus subviridis没有黄色腰和橙翅柳莺的外侧3对尾羽大部分呈白色和翅上横斑更浓黄色。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