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Sylvia nana (Hemprich et Ehrenberg , 1828-1833) |
中文名 | 漠地林莺 |
引证 | Curruca nana Hemprech et Ehrenberg, 1828-33. Symb. Phys. Icon. Desc. Av. l: fol. CC (Sinai and Djedda, Egypt).; |
俗名 | Desert Warbler; 漠莺; |
鉴定特征 | 小型鸟类(体长11-13cm)。上体沾灰的沙色,至腰及尾上覆羽砖红色;最外侧2个尾具白斑。下体乳白,两胁及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 |
形态描述 | 上体包括两翅的覆羽概呈沾灰的沙色,至下腰及尾上覆羽转为砖红色;小翼羽褐色,靠外侧的飞羽外缘以淡黄色的狭边,至内侧的飞羽几乎呈纯红褐色,而仅存褐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砖红色,具褐色羽干纹;最外侧的一对尾羽纯白,最外侧的第二对尾羽褐色,外翈及内翈先端白色,其余尾羽呈褐色而具砖红色的边缘。下体乳白色,两胁及尾下覆羽稍沾粉红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鲜黄色;上嘴褐色,下嘴棕黄;脚淡黄绿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6) 9.67 116.17 8.08 58.7 53.42 20.35 (8-10) (102-124) (7.2-9.0) (56-63) (50-59) (19.2-21.5) ♀♀(2) 85.9 124, 125 9 60, 60 54, 59 20, 20 00(2) 8 117, 119 8.6, 8.2 53, 53 46, 47 20, 20.7 |
生物学描述 | 漠地林莺栖息于海拔300-1600m间防护林带林缘灌丛、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灌木丛间,或仅有零散灌木或沙地植物生长的戈壁沙滩、裸露多石山丘和荒漠以及沙漠腹地极为干旱的草丛、柳灌丛、梭梭林等地。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跃,常在灌木枝、叶间飞来飞去、跳上跳下、忙忙碌碌地寻觅食物。飞行能力弱,不作长距离飞行,仅在灌木间作短距离飞行,且飞得很隐蔽,不易被发现。繁殖季节,雄鸟常站在灌木顶端不断鸣叫。 鸣声似白喉林莺Sylvia curruca但较凌乱,间杂有刺耳声及似百灵的颤音,叫声为干涩的吐气间“drrrrrrrrrrrr”,重音在 “d”、音调下降、直至消失;也作颤抖的 “chee-chee-chee-chee” 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食物纯以昆虫为食,包括鳞翅目、鞘翅目、以及半翅目昆虫及其幼虫。 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荒漠、半荒漠的灌木上。巢呈杯状。巢的外径10-12cm、内径5-6cm、高8-13cm、深5-7cm。 每窝产4-5枚卵,偶而多达6枚。 卵呈白色,缀以褐色或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6-18×11.4-13.3mm。 雏鸟由双亲共同育雏。 |
分布信息 | 自伏尔加河下游往东到塔吉克斯坦,伊朗,中亚以及蒙古西南部荒漠地带,越冬于非洲东北部,埃及,往东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亦有部分居于非洲北部和撒哈拉沙漠。; 新疆(西部喀什、阿克苏、若羌、天山、东部罗布泊地区、哈密、北部准噶尔盆地)、宁夏(中卫)、内蒙古(阿拉善)(繁殖鸟)。; |
分类学讨论 | 漠地林莺是多型种,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即指名亚种S. n. nana和非洲亚种S. n. deserti。我国境内仅有1亚种,即指名亚种S. n. nana。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