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Sylvia nisoria (Bechstein, 1795) |
中文名 | 横斑林莺 |
引证 | Motacilla nisoria Bechstein, 1795. Gem. Naturg. Deutschl. 4: 580 (northern and central Germany).; |
俗名 | Barred Warbler; 横斑莺; |
鉴定特征 | 小型鸟类(体长15-18cm)。雄鸟上体概呈灰褐色,在一定距离看起来有点泛蓝。下体白色,布满暗色波浪形横斑。雌鸟上体呈棕褐色,下体横斑仅限于两胁。 |
形态描述 | 上体概呈灰褐色,翅上覆羽及最内侧飞羽、腰羽和尾上覆羽具灰白色羽缘,有时头侧羽毛亦具灰白色羽缘,形成鳞纹状横斑;尾羽褐灰色,具多数暗色横斑;除中央一对尾羽毛外,其余各尾羽具灰白色羽缘,内翈白色愈靠外愈大。下体白色羽毛具灰黑色的横斑,形成波浪状斑纹,以腹部中央的色泽最淡,甚至呈乳白色。 雌鸟上体呈棕褐色,下体横斑仅限于两胁,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上嘴暗褐或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色;脚青灰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4) 24.0 170.25 13.23 86.5 73.25 26.75 (22-27) (168-173) (12.9-14) (85-89) (72-73) (25-29) ♀♀(2) 25, 26 164, 170 12, 13 85, 92 72, 73 25, 26 |
生物学描述 | 横斑林莺栖息于新疆境内多种生境,如农田林网、灌木丛、城市林园、荒漠绿洲,常在水渠边灌丛或树丛间飞来飞去,也喜欢栖息于零星树木生长的森林、林缘疏林灌丛和采伐跡地上,在人工林和防护林带有时也可见到,栖息地海拔高度90-1500m。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跃,行动敏捷而谨慎,常在茂密的灌丛中活动、觅食,不易被发现,常闻其声,不见其影。有时亦飞窜灌木顶端,站立在顶枝上,遇见异常情况,立即飞落到灌木丛中。鸣声短促而深沉的短句,持续3-10秒钟,重复有序。叫声为本属典型的 “chak chak chak” 声;也发出沙哑颤鸣或轻柔的两音节 “chad chad”声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横斑林莺主要以昆虫或其幼虫为食,亦吃植物果实、种子、浆果等。 繁殖期6-7月。雄鸟回到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占区鸣叫与雌鸟相互追逐,伴随着雄鸟的鸣叫常有求偶炫耀行为出现。此时,雄鸟常躲藏在灌丛中鸣叫,然后,快速跳到灌木顶端,再向上或向两侧往返多次飞出10-15m远,大约1分钟后才又回到原来栖木上。 筑巢于距地面高0.5-2.5m的灌木侧枝或细的灌木茎上。巢由草茎或枯草叶编织而成,内垫以细草茎、须根、毛、蜘蛛网等。 巢呈深杯状,外径10-12.5cm、内径6-7cm、高6.5-7.5cm、深5-6.5cm。每窝产4-6枚卵,多为5枚。卵呈白色,缀以灰色或淡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12×14.5-16.3mm。 双亲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工作。孵化期14-15天,育雏期11-12天。 |
分布信息 | 欧洲中部,北至芬兰和瑞典南部,往南经丹麦,德国到意大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往东经克里米亚,黑海,高加索,乌拉尔山到西伯利亚,阿尔泰,蒙古西北部,帕米尔,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巴基斯坦,越冬于非洲。; 新疆(西部喀什、天山、阿克苏、中部库尔勒、吐鲁番、尉犁、东部哈密、罗布泊湖、南部皮山、且末、北部阿勒泰、塔城、青河、准噶尔盆地)(繁殖鸟)、河北、北京(迷鸟)。; |
分类学讨论 | 横斑林莺是多型种,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即:指名亚种S. n. nisoria和新疆亚种S. n. merzbacheri。我国境内仅分布有1亚种,即新疆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