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Tesia castaneocoronat (Burton, 1835) |
中文名 | 栗头地莺 |
引证 | Sylivia castaneocoronata Burton, 1835. Proc. Zool. Soc. London, 3: 153 (Himalayas).; |
俗名 | Chestnut-headed Ground Warbler; 栗色头提夏; |
鉴定特征 | 体形与灰腹地莺相似,前额至头顶栗红色,眼后有一小白斑,背羽暗橄榄绿。颏、喉亮柠檬黄,胸和腹亮黄而沾橄榄绿色;胁部橄榄绿色。两性相似。 |
形态描述 | 成鸟:前额、头顶至后枕和头侧亮栗红色,眼后具一小的三角形白斑;后颈、肩羽、上背至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概呈暗橄榄绿色;飞羽和尾羽暗褐色,外缘橄榄绿色。颏、喉亮柠檬黄,胸和腹部亮黄而沾橄榄绿色;胁部橄榄绿色。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下嘴黄色;跗蹠和趾绿褐色,爪淡黄褐色。 量衡度:见图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在阴湿山坡沟谷地带的林下灌丛、竹林和草丛之间的地上活动觅食。在高黎贡山调查中常见单个活动于栎树林下的草丛间,性活泼,常跳跃不止,鸣声尖锐悦耳。性隐匿,躲藏在草丛或枯枝落叶之中,常闻其声而不见其鸟。 据郑作新等 (1983) 记述,这种鸟性孤独,只偶见与其它鸟类混群,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胆怯,喜藏匿躲闪,但并不难见到;生活于灌丛中,常跳跃于其间或在生满苔藓的乱石堆中觅食;胃内检到有嫩树叶;6月所采标本,睾丸大小为3×2mm。 食物以昆虫为主,兼食植物,剖验3月采自云南潞西勐旺的1只鸟胃,胃容物中鞘翅目小甲虫占50%,种子占50%。采集地海拔高度1900-295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 |
分布信息 | 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旁遮普,阿萨姆),孟加拉,缅甸北部和泰国西北部。; 云南(西部景东、潞西、永德、泸水、贡山)、四川(峨眉山、屏山、甘洛、峨边、会东、康定)、贵州(威宁、赤水)、西藏(樟木、通麦、排龙、尼油山口、洛山口、米及墩)(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栗头地莺有3个亚种 (Mayr and Cottrell, 1986)。指名亚种与ripleyi亚种的羽色相似,仅分布于越南北部的abadiei亚种的羽色较暗 (de Schauensee, 1984)。据郑作新 (1966)《中国鸟类系统检索》中指出,指名亚种与ripleyi亚种的区别仅在于翅长量度的不同;指名亚种翅长16♀♂ 47.2(45-50) mm;ripleyi亚种7♀♂ 55.4(52-57) mm。Ali and Ripley (1973) 列出指名亚种的翅长♂♂ 47-53 mm。检索了采自云南西北部贡山、碧江、泸水和西部景东等地的7(♂♂),翅长49.17(48-50) mm,2 (性别不明) 翅长48-50mm。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集采自云南西部永德的1♂翅长55mm;采自潞西勐旺的1♀翅长49mm。所以,我们认为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栗头地莺均应属指名亚种。Deignan (1951) 据云南丽江所采标本定的ripleyi亚种能否成立,有待研究。de Schauensee (1984) 指出,在云南东南部可能发现T. c. abadiei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