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Tesia cyaniventer (Hodgson , 1837) |
中文名 | 灰腹地莺 |
引证 | Tesia cyaniventer superciliaris La Touche, 1921. Bull. Brit. Ornth. Club. 42: 18 (Mengzi, Yunnan, China).; |
俗名 | Grey-bellied Ground Warbler; 灰腹提夏; |
鉴定特征 | 体形小,尾短而不露,脚长,在地上活动的小型莺类。头顶与背暗橄榄绿色,眉淡黄绿色,具黑色贯眼纹;腹灰,中央浅淡呈白色。两性相似 |
形态描述 | 成鸟:头顶、后颈至背部及肩羽和翅上覆羽概呈橄榄绿色;眉区的橄榄绿色较浅淡,稍沾黄绿色,形成不太明显的淡黄绿色眉纹;眼先和眼后贯眼纹黑色;眼下,颊和耳羽灰褐色;飞羽黑褐色,内侧三级飞羽表面和次级飞羽外翈羽缘暗橄榄绿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淡褐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表面与背同色,其余尾羽褐色。颏、喉、胸和腹部苍灰,腹部中央最为苍淡,呈灰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灰绿色。 幼鸟:体羽的羽枝较松散,上体较成鸟多褐色而少绿色;下体呈灰橄榄褐色,余部与成鸟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橙黄,尖端较暗;跗蹠和趾暗橄榄褐色,爪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6) 8.5 81.5 10 49.33 18 23.66 (7-9) (70-93) (9-11) (44-56) (17-20) (22-26) ♀♀(3) 9, 10 --, 82 9, 9 45, 46 14, 19 22, 23 10 95 10 50 -- 24 |
生物学描述 | 灰腹地莺栖息于南亚热带山地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常见在山坡沟谷地带阴湿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地面上,多单个或成对活动觅食。食物主要是昆虫,剖验1979年10月采自广西金秀老山的3只鸟胃,胃容物中见有膜翅目昆虫1次,鞘翅目3次,鳞翅目昆虫的幼虫1次和其它昆虫碎片。昆虫占胃容物总量的100%,其中以鞘翅目的小甲虫和鳞翅目幼虫为最多。鸣叫声响亮尖锐。采集地海拔高度970-20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 |
分布信息 | 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大吉岭,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 云南(东南部绿春、马关、蒙自、西部景东、贡山)、四川(峨边)、贵州(雷山)、广西(金秀瑶山)、西藏(南部萨噶排龙)(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在郑作新 (1976)《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和彭燕章等 (1987)《云南鸟类名录》中,该种的中文名称为“金冠地莺”,英文名称 “Dull-slaty-bellied Ground Warbler” 实为错误。后在《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郑作新, 1994) 中,将其改为“灰腹地莺”,英文名称 “Grey-bellied Ground Warbler”,这与Howard and Moore (1980)、King and Dickinson (1987) 等国外文献一致。据Ali and Ripley (1973)、King and Dickinson (1987) 和Lekagul and Round (1991) 等文献描记灰腹地莺T. cyaniventer与金冠地莺T. olivea相似;灰腹地莺的头顶暗橄榄绿与背同色,具黄绿色眉纹和显著的黑色贯眼纹,下体苍灰色,腹部中央较浅淡,下嘴基部黄色或橙黄色;而金冠地莺上体绿色较鲜亮,前额至头顶渲染金黄色,下体几呈纯暗石板灰,黑色眼后纹不很明显,下嘴基部橙红或深橙黄色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