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Alcippe dubia (Hume, 1874) |
中文名 | 褐胁雀鹛 |
引证 | Proparus dubius Hume,1874,Proc.As.Soc.Bengal:109(模式产地:缅甸Muleyit);郑作新,1976,679—680。; |
俗名 | Olive—sided Tit Babbler;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头顶棕褐,有黑色侧冠纹,眉纹宽阔,呈白色,眼先黑;上体橄榄褐,翅、尾与上体同色;喉白;下体带浅皮黄色;两胁浅橄榄褐。 |
形态描述 | 形态(依据西南亚种的标本,采自云南鲁甸) 成鸟:前头浅棕,冠和枕棕褐,有不明显暗色羽缘;侧冠纹黑色,起自眼上方,后延至上背形成若干条黑纵纹;眉纹宽阔,白色,自眼上方延伸止于耳羽上方;上体橄榄褐;翅表和尾表橄榄褐染棕;眼先黑;耳羽和颈侧赭褐红,羽缘微暗;颏、喉白色;下体余部亦白,渲染以浅皮黄;体侧橄榄褐色;尾下覆羽茶黄褐。 幼鸟(1974年7月29曰采自云南西北部贡山):上体暗褐带红棕;头顶红棕色更多;有明显白眉纹,眉纹外侧有黑纵纹;耳羽褐色,缀以红棕;下体近白,体侧橄榄色,多有红棕色渲染。 虹膜灰褐、褐或带红色或黄色,有的呈灰粉红、灰褐以至褐色;嘴黑褐或黑色;脚肉色、棕黄色或浅角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7) 20,20 146,146 11.1 61.9 67.2 23.3 (9.5—12) (58.5—65) (64—71.5) (22—24) ♀♀(6) 15 128 11.08 59.5 66.4 22.5 16,18-5 136,138 (10-12) (57.5—61.5) (63—69) (21.5—23.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在四川西南部栖息在海拔1,100-2,500米的中山地带。在云南西北部和北部,此鸟主要见于海拔1,800—2,200左右的山林。据记录,褐头雀鹛在云南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分布在海拔850—1,100米的山林(何晓瑞等,1980)。至云南南部,此鸟栖息在低河谷和低山林中。性结群,四、五只至六、七只成群。多见于阔叶林下灌丛或在林下地面。在昆明郊区,11月间曾见一鸟在沟谷常绿阔叶林中一棵高达18米左右的元江栲树活动,在冠部树干部分旋转觅食。在金沙江下游,何晓瑞等(1980)观察得此鸟在山地农田居民点附近和山地稀树灌丛草坡为稀有种类,每小时遇见率不及1只。李桂垣等(1984)在四川西南部也观察得此鸟在林缘耕地灌丛中,或在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活动。5—6月间获得的3只鸟,胃内动物性食物占60%以上,其中以昆虫为主(何晓瑞等,1980)。3月、12月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鸟,胃内纯为蝗虫、蝽象和步行虫等。采自高黎贡山的4只鸟,胃内含物有甲壳虫(3次)和草籽(1次)。11月于云南中部宾川鸡足山获得的2只,其胃内有昆虫碎片(1次)和植物碎片(1次)。 7月(1只)、3月(1只)、4月(2只)、5月(3只)、7月(3只)采自滇西盈江、潞西、耿马的10只,胃内有鞘翅目昆虫(6次)、膜翅目昆虫(2次)、鳞翅目幼虫(1次)、虫卵(1次)和其他昆虫碎片(3次),植物性食物有种子(3次)。1981年在贵州中部龙里小谷龙(海拔1,000米)周围采得1只褐胁雀鹛的鸟巢。 巢呈杯状,营于草丛地上。巢外层以玉米叶、枯草、树叶等构成。巢内敷以较细的草茎和树叶。巢高9.5厘米,巢内深7.6厘米,巢外径13.5厘米,内径8.4厘米。巢内有卵1枚。卵圆形,白色,密布红褐斑点。卵重1.5克,大小为19×15毫米。巢内尚有2只雏鸟。体重4克。体裸露,尚未睁眼。1973年7月5日在云南高黎贡山北坡采得1只雄性亲鸟和4只雏鸟。体重分别为10、10、lO、12克,翅、尾均未长全,喉部缺乏正羽,下体正羽亦未长齐。 |
分布信息 | 在国外,分布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 见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 |
分类学讨论 | 褐胁雀鹛(A.dubia)在中国境内有2个亚种的分化(郑作新,1976)。采自云南西北部德钦(增口)的,以其耳羽暗褐沾棕,颈侧无纵纹,头顶带红棕色而订为 gene-stieri。查看58号采自云南境内西北部贡山、德钦、丽江、西部腾冲、营盘、凤庆、景东、西南部镇康、永德、中部宾川、昆明、东北部盐津南部西双版纳、东南部文山,贵州西南部兴义、安龙、北部习水、中部大方等地全年(除3月外)的标本。以昆明一地的繁殖羽和冬羽比较,没有明显区别。但同一地的羽色却见有变异。如4月采自腾冲的2只雌鸟,1只上体较少棕红色,另1只较暗,呈橄榄棕。 上述地区所采的58号标本中,4月采自云南西南部镇康和1月采自距镇康不远的西盟的2号标本,以及4月、5月获自腾冲的5号标本,头部多橄榄棕,因而显得鲜亮些,下体两侧也多橄榄棕黄的渲染。西北部德钦、维西、向南至营盘、凤庆以至西双版纳等地以东至贵州一带的标本,头部一致地多暗棕红色,上体羽色有的与前述云南西部的和西南部的一样,多橄榄赭,全部标本均多染棕红,但头部并不多沾棕红。腾冲、镇康、西盟的标本颈侧有浅皮黄杂斑,高黎贡山北部贡山的标本,有的颈侧可见杂斑,有的杂斑不显。云南西部营盘、凤庆和永德的标本与东部的标本一样,头部多棕红色,但颈侧难见纵纹斑,可视为 intermedia 和 genestieri 的居间类型。 亚种分化 4个亚种,分布在中国的有2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