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Garrulax petspicillatus (Gmelin, 1789) |
中文名 | 黑脸噪鹛 |
引证 | Dryonastes tsinlingensis Reichenow,1917,Journ.Orn.65:391(模式产地:陕西秦岭)。; Turdus perspicillatus Gmelin,1789,Syst.Nat.ed.13,1:830(模式产地:中国,限于福建厦门)。; Dryonastes perspicillatus shensiensis Riley,1911,Proc.Biol.Soc.Wash.24:43(模式产地:陕西)。; |
俗名 | Spectacled Laughing Thrus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体形为噪鹛类中较大的一种,较常见的画眉为大。额、脸及耳羽等均黑,状似眼镜。上体大都褐色;下体前为褐灰色,后转棕白,尾下覆羽肉桂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依据采自湖南的标本)成鸟:眼周为黑色,前额和耳羽亦然,宛似眼镜状,故曾有眼镜笑鸫之称;头顶和后颈褐灰,羽干及羽端稍较浓些,隐约形成斑纹状;上背褐而带灰,中背以至尾上覆羽转为土褐色;翼上覆羽和最内侧的飞羽均与中背同色,其余飞羽纯褐,外缘黄褐;中央一对尾羽深褐,外侧尾羽栗褐,各羽后部具有黑色横斑,这些黑斑向外侧尾羽渐相融合,而使这部分全转为黑色。颏、喉及上胸均褐灰色,颏羽稍暗些;下体灰白,腹部沾棕,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则呈肉桂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浅黄褐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色较浓,头部不带灰色,而缀以褐色。体羽也较成鸟松柔若绒色状,尾下覆羽尤甚。 虹膜褐色;嘴峰暗褐,下嘴角褐色;跗蹠角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23.6 约290 24.8 122.9 143-6 42.3 (102-142) (266-311) (22.5-26.5) (113-127) (127-157) (38.5-43.5) ♀♀(10) 112.2 约297 24.7 119.6 143.0 41.6 (98-130) (282-320) (21.5-27.5) (115-124) (134-149) (40-42.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栖居于平原和丘陵的矮灌木中,常在荆棘丛或篱墙的下层穿梭跳动,有时也见于耕地附近的丛薮或庭园里。它们不善于作长距离的飞翔。飞行的姿态笨拙费力,在地面上多鼓翅跳跃以进。性活泼,但隐怯。常群居,有时多至一二十只结群活动。我们曾在湖南看到,在其繁殖季节它们亦偶尔聚集成群。于秋季,群集更多,在树林间以至庭园中,都能见到。 常喋喃不休,夏时尤甚,所以又名嘈杂鸫、噪林鹛,或七姊妹等。鸣声嘹亮粗涩,似“diu-diu”声,有时发出“ji-diao,ji-diao……”双韵音,广东一带猎人依它的叫声,称它为吉吊鸟。北方有人把它的叫声说是“shao-liao”,模拟为“受不了……”。不论如何,此鸟的呜叫相当单调、使人听之难忘。往往当一群中的一鸟发出叫声时,其他的鸟应声唱和,终使整群啁啾而起,很引人注意。它们响亮的叫声也常招引其他的噪鹛入群呼应,历久不停。在此种噪鹛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内,它们常和白颊噪鹛 Garrulax.fannio 混群集居,甚至在繁殖季节还混群活动,有时产卵于同一巢内。 黑脸噪鹛为杂食性。所吃的东西与季节有关,但主要以昆虫为食。我们于1955—1957年在湖南的鸟类调查中,剖析了在4、5、6、7、10、11、12等七个月内所采得的41个鸟胃,主要食物为昆虫,包括蝗虫、梨果象甲 Rhync’hites heros、金龟甲、蝽象以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等。在一个胃内,还检得小虾一只。植物性食多为已半消化的残存碎片和种子;在个别的胃内,发现有麦粒、玉米及稻谷等。据不完全的统计,取吃作物的频数约占10%。在5月间所采的一个胃内,见有麦粒,但是在同一个胃内还发现有为害各种作物、果树、蔬菜等的金龟甲(郑作新等,1961),福建农学院于1954—1955年间在福州近郊一带采集了86只黑脸噪鹛,发现于10、11、12、3、4等五个月中,它们以作物为主要食物,其中有谷、麦、荸荠、番薯及若干种水果;此外,还有一些昆虫。但在5—9月间所吃的,则以昆虫为主,其中包括金龟甲、金花虫、象甲、荔枝蝽象、蝗虫、鞘翅目、直翅目、异翅目的昆虫,以及蝇蛆等;除昆虫外,还兼食谷粒、豆类、龙眼及野生果实。梁启燊(1957)在湖南长沙于1、2、12等三个月间剖检了6只鸟胃,其中所含的有樟树和石楠的果子、光叶石楠的种子及其他的果皮碎块等植物性物质。此外,还有鞘翅目昆虫和黑蚁等。我们于六十年代初期在13个鸟胃中(4—10月),除个别1—2只外,均曾找得昆虫及植物性物质。所吃的昆虫主要为甲虫(8次),内有铜绿金龟甲和瓢虫各一次;其植物性食物主要为野生植物种子(6次)和果实(3次),有时也检得玉米粒。 繁殖自3月初至8月间。巢以细树枝、草茎、枯叶、叶梗、植物的卷须或柔软的树皮堆垒而成的杯状深窝,形大而粗糙,内衬以卷须、软草、松叶、细草及稻秆之类的柔软物质。巢一般营于距地面数米高的丛灌、竹林或茂密的树篱间,也见有距地面仅一二米高的。卵每产3—4枚,呈灰蓝色,或为富于光泽的青白色,不具斑点。卵平均大小为27.9×21.0厘米。雏鸟孵出后,由亲鸟哺育至体羽长成而止。雏鸟出飞后,仍随亲鸟活动(郑作新等,1966)。 |
分布信息 | 留居在陕西秦岭、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安徽滁州以南的广泛地区,西达四川雅安、贵州及云南东南部。; 在国外,仅见于越南北部。; |
分类学讨论 | Riley (1911)以采自西安的黑脸噪鹛,其上体和下体的羽色较淡,认为是新亚种,命名为“Dryonates perspicillatus shensiensis”。Reichenow(1917)亦以秦岭标本羽色一般较淡,尤其是下体,嘴峰也较短,仅25—28.5毫米,因而据此发表为一新亚种,即“Dryonates tsinlingensis”。我们把陕西、湖南、安徽、福建等地的标本,进行对比,并没有查看出这种噪鹛的地域性群体差异,暂不分成不同亚种。 Delacour(1927)从越南标本中曾发表“Dryonastes perspicillatus”的一新亚种,但并没有得到公认(Deignan,1964),同时这学名也已被“Garrulax mcrulinus annamenis” Ro- binson“Kloss,1919所先占。所以黑脸噪鹛至今为止,只是单型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