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Pnoepyga pusilla Hodgson, 1845 |
中文名 | 小鳞鹪鹛 |
引证 | Pnoepyga pusillus (sic) Hodgson, 1845; |
俗名 | Lesser Scaly-breasted Babbler; Lesser Wren Babbler; Pygmy wren Babbler; 小鹪鹛;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与前种同,但体较小,翅和脚亦均较短。 |
形态描述 | 形态(依据云南标本)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的表面等均呈沾棕的暗褐色,头顶和上背各羽悉缘以黑褐色,翅上覆羽大都缀以棕黄色点状次端斑,飞羽渲染栗褐色,其尖端略淡,隐约亦成点斑状,尾羽具狭窄的棕色端;颏和喉白,各羽微具褐色狭缘;胸和腹亦白,各羽中央和羽缘均为暗褐色,胸部的褐色羽缘特别明显,因而形成鳞片状;两胁黑褐,具棕黄色羽端。 雌雄相似。 虹膜暗褐;上嘴黑褐,下嘴稍淡,嘴基黄褐;脚和趾均褐色。 量衡度(白色型):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 11—12 85—88 10.5—12 45—49 约10 19—22 ♀♀(2) 11—15 87—90 8.6-11 44—46 约10 19—19.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在陕西秦岭一带见于600米高的山坡上;在云南西部,见于1,710米的山林中;在台湾山地,主要分布于2,000米以上的温带林和亚寒带林,有时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带也得遇见。性隐匿,常在稠密灌木丛或竹林的树根间的地面上跳来跳去。受惊时就潜入密丛深处,从不远飞。体形虽小,但叫声却很宏亮。平时不常鸣叫。据剖胃检验,食物为植物的叶、芽及昆虫等。据小林桂助(1980),此鸟在台湾营巢于密林中靠近地面而长有青苔的岩壁上,以青苔为材料,形如圆顶,开口于侧面,周围常有苔藓掩覆,甚难发现。每巢卵数2个,大小20×15毫米,底色白,无光泽,亦无斑点。此鸟数少,不很常见,殆亦濒危种类。 |
分布信息 | 布见于云南、四川、广西,东抵福建和台湾,北达陕西南部;; 在国外,从尼泊尔以至中南半岛,南抵印度尼西亚。;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此种鹪鹛与大鳞鹪鹛一样,也有二个色型的不同:(1)白色型,已如上述;(2)棕色型,其下体白色部分悉转为棕黄色,上体的褐色亦沾棕。曾经有人误把白色型认为是雄鸟,棕色型为雌鸟或幼鸟。其实,白色型的鸟,有雄有雌;棕色型的鸟也是这样,可见此种的鸟是有二型的。 亚种分化 本种有8个亚种,其中只有2个亚种见于我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