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Stachyris striolata (Müller, 1838) |
中文名 | 斑颈穗鹛 |
引证 | Timalia striolata Müller,1838,Tijd. Nat.Gesch. Phys.:346(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巴东 Padang)。; |
俗名 | Spotted Tree Babbler;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顶棕褐,羽缘微黑;颏或褐、或黑而具白缘;上体橄榄褐;尾上覆羽栗色;翅表和尾羽同为栗褐色;眼先近黑;眉纹和颈侧黑白相杂,故有斑颈穗鹛之称;眼下方近白;耳羽和髭纹皆灰黑;喉白;下体锈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海南亚种的标本)成鸟:前额黑色,具白色至橄榄褐羽缘;冠部、枕部以至后颈转呈棕褐色,羽缘微黑;上体暗橄榄褐,至尾上覆羽渐转为栗色;翅黑褐色;翼上覆羽与上体略同,大覆羽先端与飞羽表面同为栗褐色,外侧较浅,向内侧栗色转浓;尾羽栗褐色,呈不明显的暗色横斑,羽缘与尾上覆羽同色;眼先黑,或黑白相杂;眉部灰黑或橄榄褐色,各羽轴端部具白斑;颈侧近黑,羽基橄榄褐,先端概具矢状或椭圆状白斑,形成明显斑杂;颈侧后部橄榄色,轴斑白,更具黑端;颊和嘴基部微白;耳羽灰黑或石板黑,连于同色的髭纹;颏、喉均白;胸部以次锈色,上胸部羽缘多呈白色,下胸白色羽缘大都狭窄不显;体侧、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概呈浅橄榄褐;翼缘近白;翼下覆羽浅棕而具浅灰褐色先端。 幼鸟(1979年8月1日采自海南岛乐东尖峰):上体暗栗褐;尾上覆羽栗色;翅黑褐色,飞羽具栗色外缘;尾羽栗褐;眼先、颊和耳羽概近黑色;喉部中央白;胸棕褐,至腹部转浅淡;体侧和尾下覆羽暗栗褐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上嘴暗褐或黑色,下嘴灰色至褐黑色,嘴基部角黄色;脚角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26.4 147,156 18.0 63.1 59,59 24 (21—30) 159,165 (17-19.5) (61—65) 60,64.5 (23—25) ♀♀(4) 25.5,26 142,143 15.5,16.5 61,6l?5 55,55 21.5,22.5 28,30 150,160 17,17.5 62,64.5 57.5,59.5 24,2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斑颈穗鹛在云南南部见于海拔800米左右的阔叶林,在海南岛栖息于海拔约600—800米的热带山地雨林。常在林中矮灌丛间、灌丛地面成乔木下层、甚至在倒地的小乔木上活动。1979年8月1日,在海南岛乐东尖峰曾见3只斑颈穗鹛活动于公路边杉木林缘小乔木上;性活跃,喜跳动在枝条叶间,但胆怯好隐匿,很难见其停息。击得的1只初飞幼鸟,前头多被羽芽,上、下体羽呈绒状,翅、尾均未长全(详细描述见前文)。1979年8月31日获自海南岛尖峰的1只雄鸟,正在进行换羽。 |
分布信息 | 云南南部、广西、海南岛(留鸟)。; 在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南部,老挝,越南北部,泰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S.striolata分布于中国有2个亚种,见于云南南部一带的 S.s.tonkinensis体羽普遍较海南岛的 S.s.swinhoei多棕色。观察海南岛的3♂♂、4♀♀,体羽羽色虽大体一致,但额羽及其羽色颇异。例如1974年12月采自水满的1♀和1963年12月采自坝五岭的1♂,额部羽缘缀浅橄榄;1963年6月采自尖峰岭的1♀以及1979年7月和8月获自乐东尖峰的2♂♂,额羽羽缘纯白,条纹明显;而1963年5月和6月采于尖峰岭和五指山,以及1969年12月获自坝五岭的2♂♂、2♀♀,额部浅缘居于上述二者之间。此现象与性别无关,亦非季节之变异,恐属个体的变异。至于海南岛标本之耳羽,有灰黑者,也有与 S. s. tonkinensis同为黑色者。 亚种分化 分化有7个亚种,见于中国的有2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