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Timalia pileata Horsfield, 1921 |
中文名 | 红顶鹛 |
俗名 | Red-capped Babbler;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额和眉纹白色;冠部暗棕红,羽干坚硬且发亮;上体橄榄色沾棕;翅表茶黄,或缀以棕色;尾暗褐,具不明显的横纹;眼先和嘴皆黑;耳羽带灰;自颏至上胸均白色;下喉和胸具黑色羽干纹;下体余部皮黄色;胁和尾下覆羽橄榄色;翼缘和翼下覆羽均浅皮黄至皮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依据西南亚种的标本,采自云南西双版纳) 成鸟:额和短眉纹白色;头顶暗棕红,各羽羽干硬而亮;上体橄榄褐染棕,至腰和尾上覆羽转呈棕色;翅暗褐;翼上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和飞羽表面渲染棕色或茶黄色;尾羽暗褐,具若隐若显明暗相间的横斑;眼先黑;颊近白,至耳羽后部渐转呈灰色;颏、喉以至上胸概白,下喉和上胸还具显著的黑色羽干纹;颈侧深灰色,延及胸侧;下体余部皮黄色;胁和尾下覆羽渲染橄榄褐;翼缘和翼下覆羽浅皮黄至皮黄色。 幼鸟(♂,1964年7月3日采自云南景东):额基和头顶橄榄褐,微染棕红,具若干片暗棕红新羽;颈部以及上体橄榄褐;背部、腰以及尾上覆羽均染棕红;翅表较成鸟多棕红色;尾羽较成鸟浓暗,稍多暗棕色;眼先黑色,较成鸟浅淡;眼先上部和眼上方微缀白羽;颊白,至耳羽后方转灰白,并染以橄榄色;下体与成鸟相似,唯胸部皮黄色较浓暗。 虹膜朱红色、眼帘蓝灰;嘴黑色,幼鸟上嘴黑色,下嘴乳白、先端黑色;脚角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23(6♂♂) 165(6♂♂) 17 61.6 80.8 22.7 (20—32) (150—175) (15.5一18) (58—6 4.5) (70—88) (20.5—24.5) ♀♀(7) 20.4(5♀♀) 171.1 16.9 61.3 80.6 22.7 (19—24) (153-189) (16-18) (58.5—64) (74.5—85.5) (20.5—2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约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坡、平原、或田边灌丛、高草丛中。性好结群,于繁殖季节的4月间,在云南东南部金平仍见结群活动。 3月在贵州罗甸观察得此鸟单独活动,7月在安龙的田边草丛中见有成对活动的红顶鹛。郑作新等(1960,1962)剖检1月、4月和5月获自云南的5只鸟胃,内含物纯为昆虫,有象甲、叶甲、叩头虫、蝽象以及其他昆虫。剖析于4月(1只)、5月(3只)、6月(2只)和7月(1只)采自云南西部的7只鸟胃,内含物有鞘翅目昆虫(4次)、蝗虫(2次)、半翅目昆虫(1次)、以及其他昆虫(2次),1只胃内有花蕊。7月获自贵州的4只,胃内有蚂蚁、甲虫和鳞翅目幼虫(各2次)。1975年4月19日在云南东南部金平、1964年6月24日和7月30日分别在云南西部双江和中部景东,共获得4只幼鸟(2♂♂、1♀、1☆),头顶橄榄褐,不同程度地、扈染棕红色;腹部羽呈绒状(形态详见前文)。采自云南金平的雌性幼鸟是与亲鸟合群活动时击得,同时获得雄性成鸟1只。 |
分布信息 | 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贵州、广西、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西江(留鸟)。; 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查看采自云南和贵州的10只雄鸟和10只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不尽一致。云南南部和东南部的标本中,五十年代早年采得的标本上体多显棕色,下体皮黄色深。1929年获自广西瑶山的1只雄鸟,上体明显地多棕色,下体亦较多皮黄,谅均系狐变造成。 1960年1月28日采自云南西双版纳勐腊易武的1只雌鸟,右侧第4-10枚初级飞羽先端有明显的白端,左侧飞羽与其它标本一样,呈纯暗褐色,先端无异色,疑为个体现象。 亚种分化 计5个亚种,见于中国的,只有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