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Enicurus lesehenaulti (Vieillot, 1818) |
中文名 | 黑背燕尾 |
引证 | Turdus leschenaulti Vieillot,1818,Nouv.Dict.Hist.Nat.nouv.ed;20:269(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Enicurus leschenaulti sinensis Gee, 1926; Henicurus leschenaulti sinensis,La Touche.1925—30,1:136—137.; |
俗名 | Black—backed Forktail; White-crowned Forktail; 中国黑背燕尾(鸟类试编); 中国燕尾;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顶白色;体羽黑白相镶似鹊鸲,但尾羽较长,呈深叉状。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采自陕西 E. l. sinensis 亚种标本) 雄性成鸟:额和头顶前部白色;头顶后部直至背部均辉黑色;肩羽亦然,但具白色端斑;腰羽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最外侧两对尾羽纯白,中央尾羽甚短,其余尾羽渐次变长,形成明显的叉尾状;飞羽黑褐色,向内逐渐转为黑色;飞羽基部白色,向内白色逐渐扩大,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与飞羽基部的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内侧次级飞羽具狭窄的白色端缘。眼先、头侧、颏至胸均黑色;下体余部纯白。 雌性成鸟:头顶后部沾浓褐色,其余羽色与雄鸟相同。 幼鸟(依据6月25日采自云南盈江的标本):从额至腰咖啡褐色;颏、喉棕白色;胸和上腹淡咖啡褐色,各羽具棕白色羽轴纹;其余各部羽色与成鸟相似。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爪、趾等粉红肉白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46.67 27l.59 22.01 109.95 153.6 32.54 (42—52) (250—306) (20—25) (100—116) (141—177) (29—35) ♀♀(10) 43.15 253. 45 2l.28 104.92 139.3 30.55 (38—52) (221—277) (19—25)(98—114) (125—162) (28—3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此鸟一般成对活动于溪流水边的岩石上,或在山间急流附近,也见停息在沿溪的树丛间或村寨中的水沟边。受惊时即飞入沟旁灌木丛中或近水面沿溪流作短距离飞行,并同时发出“吱一"的叫声。常在水沟旁及在浅水中活动,食物以水生昆虫为主。郑作新等(1973)、李桂垣等(1985)、吴至康等(1986)曾先后剖检鸟胃35只左右,内容物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碎片,还有蝗虫、蚱蜢、蚂蚁、蝇蛆、蜘蛛,及昆虫的幼虫等残块, 仅少数胃内有少量的植物性食物。 营巢于急流附近的岩隙间。巢很隐蔽,不易发现。每窝产卵4枚。据郑作新等(1973),1957年4月22日曾在陕西周至县溪边岩穴处采得一巢。巢用苔藓、短根编织而成,内垫枯叶。吴至康等(1986)于1981年4月在贵州发现一巢,筑在村寨中住房后的水沟坎壁的土洞中,洞离地面70厘米。洞深8厘米,直径26厘米,土洞上边以天然岩块为檐,周围密生蕨叶和野草。巢呈浅盘状,由苔藓和细干草铺垫而成;巢高7.5,深3.5,外径20.5,内径9.5厘米。卵为卵圆形,污白色,上布红褐色斑点;卵4枚,重为4.O一4.5克;大小为(24.0—27.O)×(17.5—19.0)毫米。孵卵全由雌鸟担任,每孵2小时左右亲鸟即离巢到附近觅食5一15分钟,然后回巢继续孵卵。当第一只雏鸟出壳之日,亲鸟便开始喂食,雌雄鸟共同育雏。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亲鸟即开始喂食,傍晚7时半左右雌鸟归巢,不再喂食,每日亲鸟喂食平均在100次左右。晚上雌鸟与雏鸟同在巢中,雄鸟则在附近的小树上歇息。 |
分布信息 | 国外见于我国南疆诸邻国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 甘肃西南部、南部武山、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广东,海南,四川北部马尔康、西南部木里、中部雅安、峨眉、东部万县,云南西北部、南部、东南部。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本种与 Enicurus immaculatus 的外形特征十分相似,但本种个体较大,前额白色延伸到头顶,无眉纹,下体黑色延伸到胸部;至于 E. immaculatus,则前额和眉纹均为白色,下体黑色只限在上喉部。 本种与 E.immaculatus 均具黑背,但前者广布于中国,西至印度,南抵印度尼西亚等,而后者的分布仅限于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在中国境内的 Enicurus leschenaulti从来都被订名为“黑背燕尾”,本志仍依惯例沿用。至于 Enicurus immaculatus,至今未曾录自中国,它的体形较小而具白眉,拟译订为“白眉黑背燕尾",以资区别。 亚种分化 据 Ripley(in Mayr et Paynter,l964),本种计有6个亚种,全部都分布在亚洲,仅 E.l.sinensis 和E.l.indicus 2个亚种见于我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