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Monticola cinclorhynchus (Vigors, 1832) |
中文名 | 蓝头[白喉]矶鸫 |
引证 | Oroecetes gularis Swinhoe, 1863,Ibis:93(模式产地: 北京)。 ; Petrocincla cinclorhynchus Vigors,1852,Proc.Zool.Soc.London:172(模式产地:Mt.Himalayas).; Monticola gularls Dementiev 等,1954,489—493;郑作新,1958,152;Vaurie,1959,36l;de Schauensee,1984,358;Flint等,1984,220; 蔡其侃,1987,431.; |
俗名 | Blue-headed Reck Thrush; 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白喉矶鸫(南名); 白喉石鸫(鸟类试编); 臭皮翠; 葫芦翠(北名); 虎皮翠; 小(石覃)鹊;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蓝、翅黑而腹栗,各色相衬益彰。雌鸟上体大都橄榄褐色,下体呈斑杂状。雌雄的喉部中央均具白色块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河北省所采的标本) 雄鸟(夏羽):自额至后颈,及翅上的小覆羽等悉钴蓝色;背、两肩以及翅上的中覆羽均黑,各羽散缀以棕色狭端,尤以肩羽为然;腰和尾上覆羽浓栗色。两翅的覆余羽概黑褐色,外翈具淡灰白色狭缘;大覆羽具有白端,内侧次级飞羽的基部有一大形白斑。尾羽亦黑褐,末端黑色稍浓;中央尾羽的边缘有时更沾蓝灰色。眼先栗色,上缘以黑纹,向后直延伸至眼的上方。颊、耳羽和颈侧均黑,略杂以棕色细纹。喉的中央有一白色块斑,向前渐细,常直伸至颊;下体余部浓栗色,至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转为棕黄色;腋羽亦为棕黄或栗棕色。 雌鸟(夏羽):头顶和后颈灰褐而沾橄榄色,各羽缀以暗褐色细纹;背、肩以及翅上的小、中覆羽等概橄榄褐色,羽端并杂以黑褐色粗斑;腰和尾上覆羽污白,各羽具二条横斑。尾黑褐色。两翅余羽大都亦然,不过大覆羽、初级覆羽以及三级飞羽均狭缘以灰白色,其余飞羽的外缘也稍带锈褐色。眼周有近白的羽圈;头和颈的两侧呈棕白色,而密杂以黑褐以至栗褐色细纹。喉部中央亦具与雄鸟同形同色的块斑;喉的两侧满布着黑褐色斑纹,几乎使这部分纯呈此色,而稍杂以棕斑;下体余部棕白以至乳白色;胸和两胁密杂以圈状黑褐色羽端斑;下腹中央纯白;尾下覆羽亦白,其羽干两侧各微有纵纹,合成V字状。 幼鸟:酷似雌鸟,但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在头顶成点 斑状,在背部则形成横斑;两翅的内侧覆羽和飞羽均具宽阔的棕色羽缘和羽端。下体亦似雌性成鸟,不过喉部中央的自斑稍缀以黑褐色羽缘;胸以下悉具黑色羽缘,但不如成鸟的显著。雄性幼鸟的尾上覆羽转棕,翅上的小覆羽也渐变蓝。 虹膜暗褐;嘴几乎黑色,在雌鸟较淡而带褐色;脚和趾均呈肉褐色以至暗铅褐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34 约172 17.O 97.1 64.8 23.3 (32—57) (168—175) (14.4—1 8.9) (93—98.8) (60.2—69) (21.9—24.8) ♀♀(10) 33.3 约172 16.4 93.9 63.0 23.5 (33—34) (167—175) (15.l—17.9) (9l—96) (58—66) (21.9—24.9)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上或岩巅处,而仅露出其头部。叫声富有音韵,徐缓婉转,非常动听,在长白山一带,有人把它称为“山地歌哥"(傅桐生等,1984)。此鸟的食物,据寿振黄(1940)5月间在青岛剖析3个鸟胃的结果,完全为昆虫,而且主要为甲虫,仅偶见蜘蛛碎片一次。 郑作新等(1958)于5月间在河北昌黎剖验了6只鸟胃,亦得同样结果。此鸟所食的昆虫都是有害的种类,包括象甲、伪步行甲、蝼蛄、蝽象和鳞翅目昆虫等,以取食鞘翅目昆虫的次数较多,在6个胃中发现5次,其次为鳞翅目,剖得4次。 在长白山,繁殖于5—6月间。傅桐生等(1984)曾先后找到二巢,前一巢位于粗大的红松伐根基部的洞里;后一巢位于采伐迹地南侧林缘上崖壁的天然洞中。 洞口都有草遮挡,洞口前方较空旷,甚至阳光有时可射入洞中。 前者巢底和外壁均由细干松枝编织而成,内壁为红松的针叶,垫以少量草根。巢高8.O,深 5.4,外径 16.0,内径8.7厘米,内有6枚已在孵化后期的卵。后一巢,其外壁及巢底全为粗草茎、草叶,内壁为细草茎,垫以细草根。全窝产卵8枚,卵肉色而具清晰的点斑或块斑,钝端较密。孵化末期沾青灰色,并无任何斑点。卵重(14枚)平均为3.17(3.0—3.3)克,大小平均为22.3(20.9—24)×16.6(16.0一17.1)毫米。孵卵仅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一14天。雏鸟孵化后,亲鸟就开始喂食,当初雌雄均参加,过几天后以雌鸟喂食为主。 |
分布信息 | 繁殖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东北北部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河北东陵及山西东南部中条山,还可能在甘肃西南部;迁徙自繁殖地区遍及我国东部以至东南部和南部各有越冬。 ; 国外,见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以至东南亚各国,偶抵马来西亚。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此鸟原订名为Monticola gularis。 它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国家等所产的 Monticola cinclorhynchus 在体型上甚相似,在羽色上同具蓝头,翅上同具白色块斑,而且在分布上彼此互相替代,前者在东,主要在中国,后者在西,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因此,我们同意把上提的两种矶鸫合并为一个种,即蓝头矶鸫Monticola cinclorhynchus,下隶2个亚种: 指名亚种 M.c.cinclorhynchus(喉无白色块斑),产于印度一带;和白喉亚种 M.c.gularis(喉部中央有白色块斑),产于我国及附近地区。由此可知我国的“白喉矶鸫",实不外是“蓝头矶鸫”的一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