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Monticola rufiventris (Jardine et Selby, 1833) |
中文名 | 栗腹矶鸫 |
引证 | Petrocinclus rufiventris Jardine and Selby.1833,I11.Orn.,3.pl.129(模式产地: 喜马拉雅山脉;aestricted to Simla by Ripley,1961).; Turdus erythrogaster Vigors,1832,Proc.Zool.Soc.London: 17l (模式产地:喜马拉雅山脉); ,nec Turdus erythrogaster Boddaert, 1783;Baker, 1924, 170.; Monticola rufiventer sinensis Meinertzhagen,1927.Brit.Bull.Orn.Cl.47:148(模式产地:福建挂墩). ; |
俗名 | Chesnut-bellied Rock Thrush; Chestnut-breasted Rock Thrush; 栗色胸石鸫; 栗胸矶鸫;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上体钴蓝;喉白,下体余部栗红。雌鸟上体橄榄褐;下体棕白,密杂以黑褐色横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云南西部采得的标本) 雄性成鸟:上体全部钴蓝色,仅上背和两肩等近黑;眼先,脸,颈侧为及颏、喉等均黑;翅上的小覆羽和中覆羽亦钻蓝,其余翅羽均黑褐,并除最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外,各羽悉外缘以钴蓝色;中央尾羽钴蓝色,外侧尾暗褐而其外翈亦略带钻蓝色;下体余部以及腋羽均栗红色。 雌性成鸟: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等均橄榄褐,腰和尾上覆羽微具黑褐色横斑;尾的基部横斑更微;翅的内侧覆羽大都亦具横斑,外侧覆羽的横斑扩大成块斑,所有覆羽悉缘以淡色。耳羽黑,其后有一个显著的棕色块斑;下体棕白,颏和喉几无斑纹,余羽均密杂以黑褐色横斑,至尾下覆羽则更显著。 亚成鸟(1960.VIII.28,采自四川西昌):上体灰褐;喉的上部中央有一个明显的白色块斑;下喉至胸部各羽棕黄而具黑缘;腹羽白而杂以黑色羽端;尾下覆羽棕白而端黑。野外鉴定为雌鸟。 幼鸟(1960.VII.24,采自云南凤庆):上体自额至腰概黑褐,而杂以白斑,在头顶白斑较多而形较小;尾上覆羽的最后几枚均黑而具棕色羽端;尾羽暗褐;翅上覆羽暗褐而杂以白点或具白端;眼周有淡棕色圈;耳羽暗褐;颏和上喉白;颈侧暗褐,密布以细小的白点;下喉有白色块斑,各围以黑褐色边缘;下体余部黑褐,满布以白色点斑,向后渐稀。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50—56 210—245 l8--2l 119—122 101—109 25—27 ♀♀(4) 46—57.5 203—224 20--21 105—115 92—103 26—25 幼鸟(1) 46 220 18 109 96 28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常栖息在小乔木树冠上。性极机警,活动时,常把尾羽急促地上下摆动。吴至康等(1986)在贵州5月间剖析1胃,食物为金龟甲及其他甲虫碎片,6—7月又剖3胃,胃内均为甲虫碎片。 繁殖习性,国内至今未得有资料。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西藏南部吉隆、聂拉木、错那、通麦,云南西北部以至东南部,四川西南部西昌以至东北部万源,湖北西部,浙江,广西瑶山,贵州全部,广东,海南的西沙群岛,福建西北部(留鸟)。 ; 在国外,见于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以至东部,东达东南亚各国的北部。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此种雌鸟羽色与前面所述的蓝头[白喉]矶鸫很相近似,特别是在喉部都具有白斑。但本种较蓝头矶鸫较大得多,雌鸟下体的黑褐色斑纹非常发达,几乎使下体的棕白底色变似斑点状,而其喉部白色块斑却很窄小。至于雌性的蓝头矶鸫,其下体黑纹显得很细,而喉部白色块斑却很粗著,与本种显然有别。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