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Phoenicurus auroreus (Pallas, 1776) |
中文名 | 北红尾鸲 |
引证 | Motacilla aurorea Pallas,1776,Reise versch.Prov.Russ.reich.3:695(模式产地:西伯利亚Selenka. Lake Baikal). ; |
俗名 | Daurian Redstart; 花红燕儿(鸟类试编); 朗鹟(北名);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部灰白,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翼斑,腰和尾羽棕色,中央尾羽黑褐色;颏、喉、颈侧均黑,下体余部棕色。雌鸟除尾羽棕色外,其余部分以灰褐色为主。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 P.a.leucopterus 亚种,采自青海的标本)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头顶、颈及上背灰白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上胸、翼上覆羽及背部均为黑色;内侧飞羽黑色,外侧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内外翈具较宽阔的白色次端斑,形成明显的白翼斑;腰、尾上覆羽及尾羽等均棕色,中央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具窄细的黑褐色外缘。胸、两胁、腋羽、翅下覆羽及尾下覆羽均为棕色;腹部中央棕色稍淡。 雄鸟(秋羽):与繁殖羽的基本色调相似,但上体灰色部分均具暗棕色羽缘,黑色部分缘以棕色;内侧飞羽羽端淡棕色;尾羽与夏羽相同。颏、喉的黑色部分具狭窄的灰色羽缘,下体余部均缀淡色狭缘。 雌性成鸟:从额到背、两翅的内侧覆羽均呈橄榄褐色带灰;飞羽暗褐色亦具白色翼斑,但较雄鸟短狭;腰部棕色,尾上覆羽和尾羽与雄鸟相同,但羽色较浅淡;眼周羽色浅淡;颏、喉及胸等均黄灰褐色,胸部沾棕色,腹部中央近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浅棕色。 雏鸟(采自7—8月):上体棕褐色,各羽具黑褐色端缘和端斑;两翅和尾羽与雌性成鸟相似,内侧飞羽的棕色缘较宽;下体灰色沾棕,具黑褐色羽缘;胸部黑褐色较浓;腹部近白;尾下覆羽淡棕色。 虹膜暗褐色;嘴、跗踱、趾均为黑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0) 16.8 140.8 11.2 72.1 61.9 22.7 (14—19) (13l—150) (1O—12) (70—78) (58—64) (20—23) ♀♀(6) 14—17 127—142 11—12.5 66—69 59—68 2l—2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常成对或单个活动在山地、河谷、林缘、耕地或居民点附近的灌丛或低矮树上。多在道路两侧的次生林或阔叶林内觅食。性怯懦,见人即匿藏于丛林内。动作敏捷,不时从栖息的树枝上急促飞向地面或附近的其他树枝上啄食小虫,食后又返飞原枝上;它还善于飞翔在空中追捕猎物,它不作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不大;活动范围也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米范围内活动。尾常上下摆动,头不停地低下、昂起,还常伴着较微弱而单调的叫声。 此鸟一般在山地繁殖,4—7月为繁殖期,有些地区3月中旬就见有繁殖的鸟,在有的地区繁殖期延续到8月底。每年繁殖两窝,少数鸟可达3窝。雌雄共同筑巢,大约6一10天可建巢完毕;多营巢于墙洞、石缝、柴垛中或农田、园圃土坎埂下的凹隙处。每窝产卵约2—7枚,但以6枚者居多,尚有少数8枚的。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卵壳淡蓝绿色、浅红白色或白色,满缀以赭色、暗红色或紫色点斑,钝端较密,云集成块状,尖端斑点较稀少。据郑作新等(1973)、吴至康等(1981)、李桂垣等(1985)、赵正阶等(1985),统计卵重2克左右(1.5—2.3克),卵的大小约(17—19.5)×(1 3.5—1 5.8)毫米。巢呈杯状,巢的外层多由苔藓、草根、草叶、树皮、地衣、细树枝等构成,内层多垫以禽毛、兽毛、棕丝、细软草根、麻茎纤维、棉花、草穗等,羽毛多垫在巢底或四周。巢外径8—1 4.30,内径5.20一9,高4.77—9.50厘米。 据赵正阶等(1985),此鸟有强烈的占领巢区行为;若有其他鸟进入它们的巢区,雌雄亲鸟立即飞起轰出侵入者为止。巢区大约为80一150米距离,在80米以内未曾同时发现过两巢。此鸟每天产蛋-枚,当蛋产完的当日,雌鸟即开始孵卵,雄鸟只担任警戒,守在巢附近的高枝上窥视周围的动静,整日很少离开。13日左右小鸟就可出壳,雌雄亲鸟轮流喂雏,每次喂虫l一2条,有时多达4—5条;从早晨天刚微亮就开始喂雏,直到天黑才停止喂雏,整日忙于觅食育雏,很少休息;一日喂雏最频繁的时候是早晨4—7时,尤以5—6时喂食频率最高,下午13—16时,特别在13—14时喂食频率亦高。 郑作新等(1963,l973)、李桂垣等(1985)、赵正阶等(1985),剖检了北红尾鸲200只左右的鸟胃,还对雏鸟进行扎脖取食分析,此鸟主要食昆虫,兼食少量浆果或草籽;雏鸟和幼鸟的食物以昆虫的幼虫和蛾蝶之类为主,而成鸟多食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成虫或幼虫,多达约50种昆虫。所食这些昆虫多数(约80%)为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 |
分布信息 | 国外繁殖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等地;冬季见于印度,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北部及日本。 ; 繁殖在东北,内蒙古东北部,宁夏,甘肃西北部、西部、东部,青海东部、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冬季见于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台湾、海南),西藏,四川,云南等。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本种与 Phoenicurus erythrogaster 很相似,二者区别见表6。 亚种分化 据Vaurie(1959),Ripley(in Mayr et Paynter,1964),郑作新(1976,1987),李桂垣等(1985),本种计有P.a.auroreus和P.a.leucopterus两个亚种,我国:均有分布。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