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Tardus chrysolaus Temminck, 1838 |
中文名 | 赤胸鸫 |
引证 | Turdus pallidus chrysolaus Dementiev,1954,455;郑作新,1958,103—104;1987,638—640;广东省昆虫所动物组,1983,225;诸葛阳等,1990,353—354. ; |
俗名 | 赤腹鸫; Red-breasted Thrush; 日本褐色鸫(鸟类试编);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中等大小的鸟类,甚似白腹鸫Turdus pallidus和白眉鸫Turdus obscurus。无白色眉纹,头顶橄榄灰,胸和两胁深橙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福建闽候所采的标本) 雄性成鸟:不具眉纹。眼先、颊和耳羽均黑色,头顶橄榄灰;上体余部与白眉鸫相似。颏污白,喉黑,胸和两胁深橙红色,但上胸沾灰黑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La Touche,1925—30):与雄鸟相似,但颊和喉白色,前者具褐色条纹;胸较淡色,但具浅褐色羽端,两胁鲜橙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主要为浅黄色,嘴端褐色;脚淡黄白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68,73 221,240 19,21 117,122 32,33 80,89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繁殖于日本,台湾等地。在台湾自平地至海拔2 800米的山地森林中,常见于树顶高鸣,叫声尖细,类似“滋、滋、滋……”声。在地上觅食,秋季也吃果实,冬时常独居。迁徙时,常与白腹鸫组成大群(张万福,1984)。 卵呈淡绿色,缀以锈红色斑点,大小为25×29厘米(La Touche,1 925—30)。 |
分布信息 | 在国外,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北部和南朝鲜。; 国内见于河北东北部,山东全境,江苏沙卫山岛,福建,广东(旅鸟);台湾,海南(冬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此鸟原经鉴定为独立种,但Dementiev(1954)和郑作新(1976、l987)将Turdus pallidus,Turdus obscurus和Turdus chrysolaus的三个种,归为Turdus pal-lidus的三个亚种,这种提法认为Turdus pallidus和T.obscurus的繁殖区虽同在西伯利亚的东部和中国的东北部,但是互相替代的。 Ripley(1964),Vaurie(1959)以及其他作者均将Turdus pallidus,Turdus obscu-rus和Turdus chrysolaus等仍列为三个独立种。 最近据傅桐生(1984),T.p.obscurus在长白山繁殖,赵正阶(1985)认为繁殖在长白山的是T.p.pallidus。由此推测这二亚种可能均在长白山地区繁殖,因而应把这二亚种当作二个独立种。 现将这三个种的异同点列于下面。 Turdus pallidus,Turdus obscurus和Turdus chrysolaus的量衡度: 种名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T.pallidus ♂♂(10) 75(2) 218 19 125 32 89 (73, 76) (206—237) (18—21) (120--127) (3l—36) (86—94) T.obscurus ♂♂(10) 60 206 18 123 30 86 (49—65) (174—223) (17—20) (120--131) (22—23) (80—90) T.chrysolaus♂♂(2) 68.73 221,240 19,21 117,122 32,32 80,89 T.pallidus ♀♀(10) 81(1) 219 19 122 33 87 210—232 19—21 102—128 30—35 80—92 T.obscurus ♀♀(10) 60 198 19 120 31 88 (49—69) (187—215) (18--20) (114—125)(30—34) (80—88) 从上面看出三种鸫的量衡度是非常近似的。就雄性成鸟而言,体重之差不超过14 克;全长不超24毫米,尾不超过2毫米,翅不超过6毫米,而它们的嘴峰之差不超过2毫米。由于 T.chrycolaus 仅测量2只标本,其体重,全长偏大,可能是由于标本数量太少所引起的误差。 从体形而言,T.pallidus最大,T.obscurus次之,T.chrysolaus最小(表1O)。 表10 T.pallidus,obscurus,T.chrysolaus 雄性成鸟主要特征的比较 种类 上 体 下 体 眉纹 眼先、颊 耳羽 头顶 背、腰 翅及尾 上覆羽 尾 颏 喉 胸、两胁 腹及尾 下覆羽 T.pallidus 无 黑褐 灰褐,额基褐 色较浓 橄榄褐 暗褐 暗褐、最外侧 两对尾羽具 较宽的白色 黄白色 灰色 沾褐 灰褐 白色沾灰 T.obscurus 白色 黑褐 灰褐色沾 橄榄褐 同上 橄榄褐 暗褐不具 白斑 白色 灰色具少 许黑斑 橙红色 白色 T.chrysolaus 无 黑 橄榄褐 同上 同上 同上 污白 灰黑色 深橙红色 白色 从表10,表明三种的主要特征是非常近似的。从雄鸟成体而言,亦有几点不同。T.obscurus有白色眉纹,而T.pallidus及T.chrysolaus都不具眉纹;T.pallidus的胸和两胁灰褐,T.obscurus为橙棕色,而T.chrysolaus则为橙红色;T.pallidus的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宽的自斑,而T.obscurus和T.chrysolaus则无白斑。 表11 T.pallidus,T.obscurus,T.chrysolans的裸露部特征的比较 种 类 虹 膜 嘴 脚 上 嘴 下 嘴 T.palltidus T.obscurus T.chrysolaus 褐色 褐色 褐色 褐色 褐色 褐色 黄色 黄色 皮黄色 褐红色(♂) 黄绿色(♀) 黄色 黄褐色 从表11,表明三种鸫类裸露部的颜色无明显差别。 综上所述,T.pallidus和T.obscurus在同一地区繁殖,说明它们是独立的种,因 为不同亚种的繁殖地不可能完全重叠,倘若重叠的话,必然互交,那么就会出现居间杂种现象。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