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Tardus mupinensis Laubmann, 1920 |
中文名 | 宝兴歌鸫 |
引证 | Turdus auritus conquisitus Bangss 1921,Bull.Amer.Mus.Nat.Hist.44:591(模式产地:云南阴江雪山).; |
俗名 | Eastern Song Thrush; 歌鸫; 花穿草鸡;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雌雄相似。体形大小似斑鸫。上体橄榄褐色,耳羽具黑斑;下体近白色,密布圆形黑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河北东陵所采的标本) 雄性成鸟:眉纹棕白,眼先亦棕白,杂以黑端;耳羽淡皮黄色,各羽具黑色端斑,在后部耳羽端斑较大,形成一显著的黑色块斑;颊和颈侧淡黄白色,其下部有由黑斑组成的颚纹;自额至尾上覆羽橄榄褐色,但中覆羽和大覆羽均具皮黄色端斑;飞羽暗褐,外翈缘以淡棕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染以橄榄褐色。颏、喉棕白,后者具小黑斑;下体余部白色,但胸染以黄色,各羽具扇形黑斑;尾下覆羽白色沾黄,具少许褐斑。 雌性成鸟:体羽似雄鸟,仅羽色较暗淡,不似雄鸟鲜艳和明亮。 雄性幼鸟(依据1915年8月2日采自北京的标本):整个上体较成鸟鲜亮,呈棕褐色;自颈至上背,各羽具浅棕色羽干纹;小覆羽和中覆羽,各羽具鲜亮皮黄色端斑;大覆羽各具黑褐色端斑,形成一个明显的黑褐色块斑。上体余部与下体羽色与成鸟相似。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 66 210 20 118 98 36 (64—74) (202--253) (17—33)(111—129)(94--102)(33--38) ♀♀(7) 69 216 20 117 98 36 (69—74) (190--242) (17—24) (110—120)(94—102)(35—38)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宝兴歌鸫栖息于海拔l 300一3 200米针阔混交林中。 它们的主要食物几乎全为动物性食物。吴至康等(1988)在贵州威宁于3月份剖验1鸟胃,见有8条鳞翅目幼虫。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l鸟胃,亦全部为鳞翅目幼虫。蔡其侃(1987)亦作过鸟胃的检验,发现全为昆虫碎片和昆虫幼虫尸体,经鉴定为蝽蟓,金龟(虫甲)、蝗虫和鳞翅目幼虫。 宝兴歌鸫在北京地区为繁殖鸟。它于5月中旬由南方越冬区迁来,5月下旬进入繁殖期,栖息于1500米的亚高山混交林中。 据蔡其侃(1987)报道,1974年7月8日,在北京的百花林场海拔l 800米高度的混交林缘的白桦树上发现l巢,牢固地置于树主干不远的树权上,距地面高约2.5米。巢外围壁和巢基底部由直径1.5—3.5毫米的枯树枝作支架,基底用粘土与杂草的根、茎和苔藓植物混合筑成,甚为坚固。巢内四周和底部,用已经支解的植物纤维构成铺垫。巢的外径1 60—1 90,内径80—90,高1 00,深55厘米。巢内有4枚卵,卵壳底色呈淡蓝灰绿色,卵壳表面缀以玫瑰红褐色和蓝褐色斑点、块斑和渍斑,在卵的钝端较稠密地分布稍大的点斑和块斑,在尖端的斑点较小而稀疏。 4枚卵平均重5.5(5.4—5.6)克,大小为19.5(19.4—19.6)×28.6(28.4—29.4)毫米。 |
分布信息 | 是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内蒙古宁城,北京,河北东陵,甘肃南部、西部兰州、西南部和西北部天堂寺,贵州威寺,四川重庆、南充、万县、乐山、雅安、宝兴、会东、木里、康定、马尔康,云南西北部丽江、中南部江川(留鸟)。?山东威海市(Herklots,1935)、浙江泰顺(诸葛阳等,1990)尚待证实。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Bangs(1921)将云南丽江的标本,以下体黑斑较浓较淡,而订为Turdusauritus conquisitus.我们将采自云南丽江的标本,同北京,河北东陵,四川木里、马尔康等地,共24只标本进行了对比,并未发现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之处,故我们同意郑作新(1958)和Vaurie(1959)的意见,把T.a.couquisitus作为本种的同物异名。 本种体形与斑鸫T.anumanni相似,但耳羽末端黑色,形成一明显的块斑;下体斑纹形状和羽色与斑鸫有明显的区别。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