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Tardus naumanni naumanni Temminck, 1820 |
中文名 | 指名亚种 |
引证 | Turdus naumanni Temminck,1820,Man.Orn.1:170(模式产地:欧洲东部的Sile sia).; |
形态描述 | 形态(依据北京中关村所采的指名亚种标本) 雄性成鸟:眼先黑色;眉纹淡棕红色;前额、头顶、后颈及耳羽等均呈橄榄褐色,各羽具黑色羽干纹;背、两肩及腰亦为橄榄褐,惟腰有时具有少许栗斑;尾上覆羽橄榄褐,或具栗斑,或几为棕红色,稍染以橄榄褐色;大覆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棕白或棕红;翅黑褐,外翈羽缘亦为棕白或棕红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羽基缘以棕红,外侧尾羽大都棕红,最外侧尾羽几乎全部棕红色。颏、喉栗色,各羽具灰白羽缘(个别标本的颏、喉呈灰白稍沾黄色);喉侧具黑斑(个别标本的颏、喉亦具黑斑);胸、两胁及尾下覆羽栗色,羽缘白色;腹白;尾羽下表面棕红色。 雌性成鸟:近似雄鸟,但喉部黑斑较多,上体橄榄色较明显。 雄性幼鸟(依据1959年6月28日采自青海贵南的标本):眉纹淡皮黄色;自额至上背及两肩为灰褐色,各羽具黑色羽干纹;下背呈鲜亮淡皮黄色,具灰褐色羽端斑;腰银灰色,具暗褐色羽干纹;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棕白;尾上覆羽棕红;尾羽与成鸟相似。下体几为淡棕黄色,布满黑色蠹状斑。 雌性幼鸟(依据1958年8月7日采自青海天峻的标本):眉纹淡皮黄色;眼先、额等均棕白沾黄;头顶和颈灰褐,各羽具宽阔的棕白色羽端斑;背橄榄褐,各羽具黑色横斑和较宽的棕白色羽端斑;腰银灰色沾黄,具深浅不一的黑色横斑;尾上覆羽棕红,各羽具黑褐色横斑和棕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各羽外翈具棕白色羽尖和羽缘;尾羽与成鸟相似。下体与雄性幼鸟相似,但沾较浓黄色和较粗的黑色蠹状斑。 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基部黄色;脚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1) 77(10) 222(9) 18 128 94 34 (69—85) (204—236) (17—19) (123—130) (92—98) (32—38) ♀♀(10) 72 22l 18 126 92 33 (48—83) (204—235) (16—20) (12l—130) (77—100) (32--35)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伊春、五营、带岭、牡丹江,吉林全省,辽宁抚顺、本溪、丹东、大连、营口、辽阳、盘锦、锦州,内蒙古,青海民和、贵南、天峻、周屋,陕西神木,山西沁水,北京,天津,河北东陵、新安、彭城、昌黎、北戴河、小五台、滋县,河南坝头,山东青岛、东明,江苏南京、盐城,上海,甘肃东部,四川成都、重庆、南充、南江、巫山、合川、峨眉、甘洛、雅安、天全、宝兴、西昌、会东、米易、温江、普威,湖南宜昌、衡山,江西新军、姚圩,云南沆江、丽江、泸水、腾冲、永善、昆明(旅鸟、冬候鸟);福建,台湾(偶见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我们查看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馆馆藏标本,共102只采自全国的T.N.naumanni标本,发现它们的体羽(尤其是上体)颜色变异很大,即使采自同一地区的标本亦如此。但无论怎么变化,其胸部栗色斑点和尾羽下表面棕红色,在100多只(个别例外)标本中几乎是一致的。特别应指出,采自东北3♂♂(1 955年4月30日采自黑龙江带岭,l958年4月采自黑龙江海拉尔和l960年4月26日采自黑龙江五营)与其他标本明显不同;除头、颈、飞羽与其他地区标本相似外,上体余部几乎纯棕红色;下体栗斑较深。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