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Nectariniidae |
科中文名 | 太阳鸟科 |
学名 | Nectarinia jugularis (Linnaeus, 1776) |
中文名 | 黄腹花蜜鸟 |
引证 | Certhia jugularis Linnaeys, 1776, Syst. Nat., ed. 12, 1:185(模式产地:菲律宾)。;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上体橄榄绿染褐;前头和喉侧闪紫;下体具褐红色胸带;下胸黑色;腹淡黄;胸侧具鲜黄色簇羽。雌鸟上体浅褐;有黄色短眉;喉黄;下体转淡。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繁殖羽):前额蓝绿而具金属光泽,或与上体同为橄榄褐;腰羽缀绿;尾上覆羽稍暗;尾羽近黑;外侧4对尾羽先端白色,向外渐宽;最外一对尾羽外侧羽片先端一半褐白色;翅暗褐;两翅表面与上体略似;颏、喉及上胸紫黑;外围以辉紫色,两侧有强烈的蓝绿色反光,其后更具蓝色光泽;上胸与下胸间具不甚宽的褐红至栗红色胸带,后缀以宽阔的但不完整的黑斑;胸羽簇大而显,呈金黄色,杂有少数桔色羽片;其余下体淡黄至乳黄色;翅下覆羽黄白。 雄性成鸟(非繁殖羽):上体与雌鸟酷似;颏、喉金黄;中央具一道宽阔的黑喉纹,微具紫色光泽,下体淡黄。 雌性成鸟:上体浅褐;腰部微缀绿色;眼前上方有一条若隐若显的黄色短眉纹;颊、颏和喉黄色或污黄色,喉部中央较浅,下体淡黄,余与雄鸟相似。 幼鸟:上体灰褐;眉纹黄色;眼先、耳羽以及头、颈两侧略深于上体;颏、喉浅柠檬黄;下体余部转浅黄。 虹膜棕色;嘴与跗蹠均黑。幼鸟上嘴角褐,下嘴浅;跗蹠角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5 107.1 16.8 51.1 34.9 15.0 ♂♂(26) (6-9) (97-115) (15-18) (48.5-53) (33-37.5) (14-16.5) 5,6.5, 一,101, 16,16, 46,47.5, 一,30, 14,14, ♀♀(4 ) 6.5,7.5 106,110 16.5,16.5 48,49 32.5,33 14.5,14.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约 700米以下的开阔山林。在海南岛常见于海滨椰林,山岗常绿阔叶林,村旁或村寨的乔木树上。多单独活动,繁殖季节成对。性活泼,动作敏捷,喜穿梭跳跃于枝间叶丛中,或栖息树顶,也见它们停息在椰树叶上。鸣声单调而尖锐,有时能发出富有旋律的声调。 1964年4月28日在海南岛坝王岭山脚(海拔约300—400米)的次生阔叶林中采得一个黄腹花蜜鸟巢。林内薮丛茂密,地下落叶丰厚。该巢悬吊在水沟旁行入较少的路边一棵小树的细枝条上,隐匿于浓密的枯叶丛中。巢离地1.7米,梭形,外用枯叶、蛛丝、虫茧状残物筑成,内敷以纤细草茎。巢外径32.3×4.7厘米,壁厚0.4—0.8厘米,巢室椭圆状,内径8.6×3.3厘米。巢洞口具檐,洞口径3.9×2.0厘米,洞口下方距巢室底4.4厘米,洞口壁厚约0.5厘米。巢内有卵3枚,平均每枚约重0.8克。卵呈灰白色,具大小不整的灰褐色斑,密集钝端若环带状;钝端或几为灰褐色。2枚卵的大小分别为15.5 ×10.5和15 ×10.5毫米(据廖维平)。 |
分布信息 | 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广西宁明、南宁,广东连县、广州湾、雷州半岛、海南岛(留鸟)。 ; 西起印度安达曼尼科群岛,中南半岛,东抵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以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我们观察了82只采自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雄性成鸟标本中,其中采自3—6月的57只雄鸟均被繁殖羽,非繁殖季节内亦有被繁殖羽的(见表6)。与戴南(1945)观察的本种仅个别个体进行繁殖后换羽的结论相同,而与贝克(1926, 393)指出的本类繁殖后都有一次完全换羽的结论不一致。 查看的数十只标本中,多获自广西,广东( 包括海南岛和雷州半岛) ,采自云南的只有1号标本(♂,1960年2月28日采于西双版纳勐腊)。该雄性成鸟体羽羽色介于rhizophorae 与分布在缅甸至中南半岛南部和马来半岛的flammaxillaris之间。前额与rhizophorae 一样有金属光泽,区别于flammaxillaris的前额与上体一致,且无金属光泽,但前额紫蓝,非如rhizophorae之为蓝绿色;喉、胸与flammaxillaris同,呈浓紫色,外围有紫蓝色反光,不同于rhizophorae喉部和上胸中央污黑,很少紫色光泽,周围呈辉绿色。量衡度:体重8克;全长105毫米;嘴峰15毫米;翅50毫米;尾34.5毫米;跗蹠15 毫米。 亚种分化 共有23个亚种,见于国内的仅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