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学名 | Aegithalos caudat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银喉长尾山雀 |
引证 | Parus caudatus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 190(模式产地:瑞典)。; |
俗名 | 十姊妹(南名); 洋红儿(北名); 银颏山雀;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顶黑色,中央贯以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淡葡萄棕色;背灰;尾黑色;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块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长江亚种) 雄性成鸟:头顶和枕侧辉黑色,头顶中央贯以黄灰色纵纹;额、头侧和颈侧淡葡萄棕色;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翅灰褐以至黑褐色,内侧飞羽的羽缘较淡;尾羽黑色,外侧羽片具灰色羽缘,外侧二对尾羽浅褐,有楔状白斑,最外侧一对尾羽的外侧羽片纯白色;颏、喉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一银灰色块斑,胸部黄灰,腹部沾葡萄红,尾下覆羽葡萄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幼鸟:头顶及上背呈葡萄褐色,头部纵纹亦较淡;喉、胸和上腹呈锈色,下腹黄灰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棕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10) 4-8* 121.2 7.4 56.2 65.9 16.1 (112-131) (6.5-8) (55-60) (62-78) (14.8-17.5) ♀♀ (8) 6-7 108-126 6.5-7.5 52-56 60-71 15.4-17.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银喉长尾山雀是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东北辽宁地区龙以东部山区的落叶松林中较为常见,冬季或迁平原。繁殖期成对活动,秋、冬季节结小群,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有时还像鹟类一样,掠食空中飞行的昆虫。鸣声似“Jie-jie-jing-jing-jing-jing”,有时为单纯的“Jing-jing……”,常连续多次很少变化(范忠民,1965)。 在 我国东北地区,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营巢繁殖,此时雌雄鸟共同衔取筑巢材料,并不断地鸣叫,特别是雄鸟叫的更甚。一般是雌雄鸟同时到达,依次人巢后再一齐飞去,偶尔也有单独来去的情况。巢呈卵圆形,多筑在背风的林内,置于落叶松枝权间,巢的一侧紧贴树干。距地面高3—9米(3巢),巢口位于侧面上方。巢用苔藓、地衣、树皮、羽毛等,用鳞翅目昆虫的茧丝胶固而成,内垫兽毛或羽毛。巢(2个)的大小为:高11.7, 11.1,巢径8.4、10.5,巢口径3.7,4.1厘米。巢营造完毕即开始产卵,每天产一枚,每窝9—10枚。卵(9枚)的大小为:14.6(14.3—15) ×11.3(11—11.5)毫米,重0.97 (0.9—1.1)克。卵呈 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较密集,略成圈状。 卵产完后,由雌鸟单独坐巢孵卵。此时雌鸟很少鸣叫,而雄鸟则常飞到鸟巢附近鸣叫,雌鸟闻声而出,偕同雄鸟飞去取食,然后再伴随返回,待雌鸟入巢后,雄鸟再离去。也见有雄鸟衔食喂雌鸟的情况。 卵经13天孵化出雏。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裸露,呈粉红色,两眼紧闭。第7天开始睁眼,体上各羽域亦开始明显可见。雌雄鸟均担任育雏工作,育雏期为15天,第16天雏鸟离巢。雏鸟离巢后,先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习飞多次后才随同亲鸟飞离巢区。 在浙江一带,银喉长尾山雀在3—4月间营巢繁殖,巢置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每窝产6—8枚卵,呈粉红白或纯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卵平均大小为15 ×12毫米。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虫。在东北地区,据4—6月10个鸟胃的剖检,其内容物除少量蜘蛛和小形蜗牛外,95%以上是昆虫,包括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危害森林的害虫。在秦岭、大巴山地区和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部等地的鸟胃剖检,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及其它昆虫,也有少许植物碎片。 |
分布信息 | 自北欧和东北欧,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蒙古和朝鲜等地。 ; 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和云南等省、市、区(留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银喉长尾山雀共有19个亚种,仅3个亚种分布于我国境内。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银喉长尾山雀是林区常见鸟类之一,从上述食性来看,它们主要啄食昆虫,其中有不少是危害森林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害虫,显然是有益的鸟类,应当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捕杀和掏取鸟巢、鸟卵。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