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学名 | Parus dichrous wellsi Stuart Baker, 1917 |
中文名 | 西南亚种 |
引证 | Parus dichrous arceuthinus Bangs et Peters, 1928;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通体概呈暗灰微沾褐色,下体淡棕;头具显著的褐灰色冠羽。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前额皮黄色,杂以灰褐色;头顶、羽冠和背、腰概暗灰色;眼先、耳羽皮黄,杂以灰褐色;尾上覆羽灰棕色;尾羽褐色,外缘以灰棕色;飞羽褐色,初级飞羽除外侧两枚外,概微缀蓝灰色羽缘,其余飞羽的外侧羽片微缀灰棕色羽缘;颏、喉和胸、腹概浅棕色;颈侧棕白色向后颈延伸,但不相连接,形成半圆形领圈;腋羽和尾下覆羽淡棕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羽色相似。 幼鸟:6月下旬采自云南中甸的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较污黯,上体沾污褐色;头不具冠羽。 虹膜褐色;嘴褐黑色;脚铅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2.8 113.9 10.2 69.9 53.9 20.3 ♂♂(10) (11--15) (103-125) (9.7-11) (67-77) (50-60) (19-21.4) 10,12. 100,103, 10,10, 63,63. 47,48. 19.4,19.5. ♀♀(4) 13,14 109,110 10.3,10.6 65,68 52,53 19.9,20 ; |
分布信息 | 四川西部巴塘至康定、西北部德格、北部马尔康、中部峨眉山、峨边瓦山,云南西北部永仁、丽江、中甸及贡山一带(留鸟)。 ; 仅见于缅甸(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班斯和彼得斯(Bangs et Peters, 1928)曾将采自四川瓦山的标本,以其上体灰色较淡而不沾褐色,定为P. d. arceuthinus 亚种,以后又有人将它列为西南亚种(P. d. wellsi)的同物异名。 1963年5月我们从瓦山山顶采的1只雄鸟,上体的灰色较著而无褐色渲染,与班斯和彼得斯的原始描述基本相同。此标本与采自马尔康、宝兴和二郎山等地标本的上体呈暗灰而沾褐色显著有别。这样,P. d. arceuthinus,这一亚种似应当成立,但由于我们只获得1只地模标本,是个体变异,或为稳定的性状尚难确定。目前暂将它列为西南亚种的同物异名,俟掌握更多资料后,再进一步研究确定。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