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学名 | Parus xanthogenys Vigors, 1831 |
中文名 | 黄颊山雀 |
俗名 | 催耕鸟; 花奇公(华南);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顶黑色,具冠羽,枕部黄色;头侧鲜黄色;下体中央具一黑色纵带,两胁呈黄绿或蓝灰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西藏亚种) 雄性成鸟:额基、眉纹、眼先、颊、耳羽和颈侧的前部概鲜黄色;额、头顶和羽冠以及自眼后以至颈侧后部呈金属蓝黑色,后部冠羽先端黄色。后颈具一鲜黄色块斑。上背黄绿,羽缘黑色,下背绿灰色;腰黄绿;尾上覆羽暗蓝灰色。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羽端,外侧羽片缘以蓝灰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的外侧羽片白色。飞羽黑色,初级飞羽除第一、二枚外,基部白色,外侧羽片具蓝灰而向羽端转为白色的羽缘;次级飞羽的外侧羽片缘以蓝灰色,羽端缀白;三级飞羽的外缘绿灰色,具宽的白端;翅上覆羽黑色,小覆羽具蓝灰色羽端,中覆羽先端白色,大覆羽的外侧羽片具较宽的白端。颏、喉和胸黑色,微具金属反光;腹部中央直至肛周贯以较宽的黑色纵带;胸和腹侧黄色;胁黄绿色。尾下覆羽杂以灰和白色。胫羽暗蓝灰而具白端。腋羽和翅下覆羽白沾黄色。 雌性成鸟:上体与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不如雄鸟辉亮;颏、喉和胸呈污黑色,微缀黄绿色狭缘;腹部中央的黑色纵带亦不如雄鸟显著。 幼鸟:似雌鸟,但背部不具黑色羽缘,喉、胸和腹部中央非黑而呈黄绿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蹠暗蓝铅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8.3 136.6 11.5 76.2 62.3 19.4 ♂♂(10) (14-22) (132-140) (11-12) (71 -82) (59-69) (19-20) ♀♀ (5) 15-21 118- 132 11- 12 69-74 57-61 18-19.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黄颊山雀主要栖息山地林间,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乔木、杜鹃林、溪边灌丛、稀树草坡或山丘的茶园等均能见到,常结小群活动,有时也同大山雀等其它鸟类混群穿梭跳跃枝间。4—5月间进行繁殖,我们于1960年3月初在云南勐海地区获得的标本,睾丸已相当膨大;1972年4月24日采自云南绿春的雌鸟,卵泡直径已达9毫米。 黄颊山雀的巢营筑在树洞中或置地上,用松叶、细草、苔藓等物筑成,内垫兽毛、花瓣或蛇皮等。每窝产卵3—7枚,呈污白色,缀以暗褐色或红色斑;6枚卵的大小为18 ×14.5—18.5 ×15毫米。 黄颊山雀的食性,据采自云南的17个鸟胃的剖检,除1胃的内容物为果皮外,其余各胃均全部为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昆虫成虫及其幼虫。 |
分布信息 | 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和越南一带。; 见于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以至福建等省区(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黄颊山雀共有7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有2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