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loceidae |
科中文名 | 文鸟科 |
学名 | Estrilda amandav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红]梅花雀 |
引证 | Fringilla amandava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80(模式产地;印度).; Estrilda amandava 郑作新, 1976; |
俗名 | Red Munia;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头、颈、胸以及上体褐色微染朱红;两翅褐色并布有白色小点斑;胸部深朱红;密布小形白色斑点;腹部橙红色。雌鸟上体褐色;两翅具白点斑;尾上覆羽染朱红;下体淡褐;腹部沾污黄。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额基朱红色;头顶、颈、上体橄榄褐而微染朱红,尾上覆羽暗朱红,羽端具白色点斑;尾羽黑色,尾羽端部或仅外侧尾羽先端白色或呈点斑状;两翅褐色;翅上覆羽略同,微染朱红;翅上覆羽与内侧飞羽具白色小端斑;眼先褐色;头和颈的两侧自颏至胸皆暗朱红,密布以白色小点斑;腹部橙黄而渲染朱红或桔红色;两胁淡朱红色,缀有白色点斑;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 雌性成鸟:整个上体褐色;尾上覆羽染朱红色;尾黑褐;外侧尾羽端部浅淡;两翅与尾同色;初级覆羽羽缘茶黄色;其余翅上覆羽与内侧飞羽羽端具纯白色小形端斑;眼先黑;颈侧较上体浅;颏黄白色;胸淡褐色;腹部中央污黄;尾下覆羽近沙色;两胁淡褐色。 幼鸟:上体褐色;翼羽宽缘以茶黄色,下体污皮黄。 虹膜红色或桔红色,嘴红色,基部暗;脚肉色;幼鸟跗蹠肉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在云南西南至东南部见于海拔1500m以下近坝区的低山丘陵。营结群生活,大多十几至三几十只结群活动于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间,它们不象织布鸟和文鸟那样以农田为最宜栖息地,且有时聚集成百的群体,有时同麻雀或鸦类形成混合群。叫声常常是一种尖细的“teei”或“tsi”音,但也有一种多变的吱喳声或尖锐的叫声;这些叫声在栖止和飞翔时都会发出。歌声一般是雄鸟栖落于芦苇尖上或类似的突出位置上发出的一种柔弱的、高基音的莺鸣声。同时带有柔润、悦耳的哨声音调。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作物成熟季节虽也啄食些谷物,但仍兼食杂草种子。剖验14只鸟胃结果,除1胃(6月)内兼有谷粒和鞘翅目昆虫外,其余13只胃内食物纯为草子(1月,6次),谷粒(6月,6次)和荞麦(6月,1次)。 1960年1月29日采自云南孟连的1只雄性幼鸟,上体褐色;尾上覆羽微沾棕红;内侧飞羽和覆羽宽缘以浅皮黄;眼先黑色,颏亦黑;喉呈灰白色;胸转灰褐,余下体浅肉黄。1960年3月27日采自双江的雄性幼鸟与上述幼鸟相似,但眼先更黑,上体深朱红色;腹部中央染浅黄。1962年4月4日采自云南耿马的雄性幼鸟上体与雌性成鸟相同,眼先和头颈两侧亦相似;自颏至上胸灰褐,上喉稍浅;余下体污黄,中央部分微沾浅桔色。 1962年4月4日获自云南西部遮放的1只雌性幼鸟,初级覆羽外缘以茶黄;眼先上方自额基有朱红色短眉后延至耳羽上方;颏缀红;喉部近白色;上胸浅沙黄色;下体浅桔黄。 |
分布信息 |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至中南半岛一带,南部抵印度尼西亚。; 云南西部腾冲至东南部(留鸟),贵州(仅1号,任国荣),海南岛(留鸟)。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有将本种隶属于 Estrilda或者列于 Amandava 属下。对 Estrilda,Aman-dava 以及相邻诸属的亲缘关系,Delacour(1943)Harrison(1962)以及Mayr(1968)等均作了比较详尽的研究。 A.amandava 雄性体羽主要呈红色;翅褐色;胸侧具若干小白斑点;两性腰均红色。这是A.amandava与Estrilda属下某几种在外部形态上唯一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在其他形态特征和行为特征上都有许多不同(表2)。 表2对 A.amandava与几种Estrilda的形态、生态、行为等特征的比较,A.amandava 在外形上特纤小,有别于多数的 Estrilda。体羽具独特的小白点斑,这种小点斑虽也见于某些 Estrilda,但这些斑点不延伸至体侧和胸部以次,而且斑点是由两个羽片的端部的白端形成,A.amandava 的斑点由羽轴端部的单一斑点形成。对栖息环境的选择,彼此间也表示了很大程度的差异。以上种种,都显示了 A.amandava 虽与 Estrilda有亲缘关系,但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差异较显著,因而A.amandava不隶属 Estrilda。 亚种分化 梅花雀有3个亚种,分布于中国的有2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