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loceidae |
科中文名 | 文鸟科 |
学名 | Montifringilla blanfordi Hume, 1876 |
中文名 | 棕背雪雀 |
俗名 | Blanford's Snow 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同棕颈雪雀相似。额白、中央具一黑色宽阔纵纹;上体棕褐色;翕部有明显的斑纹,翼上次级飞羽及尾羽具次端白斑;喉黑色,腹部白色沾棕。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成鸟:眼先、嘴基黑色,并具黑色贯眼纹和眉纹;额白色,中央具一黑色宽阔纵纹;头顶及枕部棕褐,并具黑褐色不规则的斑纹;头侧灰白色;颈、背、腰、尾上覆羽较淡;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羽缘沾棕,其余尾羽黑褐,具白色次端斑,羽端沾棕色;第一、二枚初级飞羽棕褐,外翈较淡,并具褐白色羽缘,其余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次端斑,羽端沾棕,羽缘白色,次级飞羽棕褐色,内翈具白色次端斑,小翼羽棕褐;初级覆羽、大覆羽和中覆羽棕褐色,外翈及羽端沾棕;颏和喉部黑色;胸部白色沾棕,两侧棕色与颈部棕色相连;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而沾棕;腋羽白色。 幼鸟:上体羽色较成鸟淡,呈橄榄褐灰色,仅初级覆羽、大覆羽及次级飞羽、尾羽羽缘呈淡棕色。下嘴及跗蹠色淡。 虹膜茶褐色,嘴、脚黑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24—28) (119—137) (10—10) (85—95) (16—20) (48—59) ♀♀(6) (22—29) (117—138) (10—11) (87—92) (16—19) (48—6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典型高山草原鸟类,栖息于3000—4500m的高山、草原、半荒漠地带,甚至可达5400m。在青藏高原分布较广、数量亦多,性耐寒;常成对或结小群活动,夏季多集中于低凹较开阔的地区,冬季大雪覆盖,向低处作较短距离的迁徙,多集中于山谷、牛羊圈及居民点附近。亦喜栖于鼠洞较多的地方,并见幼鸟出入于废弃鼠洞中。喜踞高处地上和飞翔时鸣叫,叫声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和急促的哨声。飞行距离较短,亦不高飞。 9月份在西藏改则剖检2个鸟胃,内容物大都为野生植物种子及青稞。繁殖期多以昆虫为食。 9月已见幼鸟活动,此时已是繁殖后期,雄性生殖腺大部为lmm×1mm,最大者2mm×2mm。雌体卵大都呈细砂粒状,有的则粉化。 |
分布信息 | 锡金,克什米尔等地。; 青海,新疆,西藏。;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棕背雪雀由于颈侧亦具黄棕色,体羽大体与棕颈雪雀相似,所以二者极易混淆,其区别是棕背雪雀颈部中央有一短的黑纹,颏和喉亦呈灰黑色,而棕颈雪雀则不具备这两个特点。 另外,指名亚种(M.b.blanfordi)与采自青海天峻、青海湖盆地刚察县的青海亚种(M.b.barbata)比较,甚难看出区别。据文献(Vaurie 1959郑作新,1966)后者上体较灰,少棕色;而柴达木亚种(M.b.ventorum)则灰色很淡而带泥黄色,颈侧较淡棕。这3亚种难以区分。 亚种分化 棕背雪雀共分化为3亚种,均见于我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