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loceidae |
科中文名 | 文鸟科 |
学名 | 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 (Przevalski, 1876) |
中文名 | 白腰雪雀 |
引证 | Montifringilla mandelli Hume,1876,Str.Feath.4:488(模式产地:西藏边界); |
俗名 | White-rumped Snow Finc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较褐翅雪雀为大。上体淡灰褐色,翕到肩具暗褐色斑纹;腰部白色宽大;除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尾羽具白端;眼先淡黑色;下体白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眼先黑褐,并具暗褐色的贯眼纹;额、眉纹白色;头顶、枕部及耳羽灰褐,颈及颈侧色较淡;肩和背暗褐色,各羽的外翈及羽端白褐色,形成白褐色纵纹;腰部羽端白色,基部黑灰色;尾上覆羽基部白色,羽端土褐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羽端白色、且白斑向外侧扩大;翼上初级覆羽黑褐,羽端白色,大、中覆羽与背同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第一枚的外翈除端部外为白色,内翈中部边缘白色,第2、3、4枚飞羽外翈缀以褐白色羽缘,内翈中部边缘具白斑,其余飞羽中部具白斑;次级飞羽亦黑褐色,外翈边缘淡褐,内翈基部及羽端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沾褐灰色。 幼鸟:上体较灰,白色纵纹不明显,下嘴色较淡,下体较灰。 虹膜茶黑色;嘴暗褐色;脚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36.2 163 12.9 103.5 72 24 (20—43) (140—182) (11—14.5) (92--116) (58—74) (21—26.5) ♀♀(10) 35 158.3 12.5 101.1 72.4 23.1 (20—40) (143—165) (11.5—14) (96—108) (65—86) (16—28)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在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原及荒漠地带,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耐高寒,冬季多成小群在雪地上活动。随季节的变化可作不大明显的垂直迁移;飞行高度较低,约离地面10m左右,飞行距离亦不长。喜鸣叫,尤其繁殖季节更甚。叫声是一种尖锐的和带回声的“duid,duid”音。歌声是一种短促而宏壳的“duid-ai-duid,duid,duid,duid,ai”的旋律,另外,在像百灵鸟一样精巧的炫耀飞翔时和在地上求偶跳舞时,均唱出一种似击鼓的歌。 8月在西藏普兰胃检大都为昆虫,还有野生植物种子及植物碎片;冬季多成小群在居民点附近或马圈觅食。 繁殖季节较为活跃,雄鸟多围绕雌鸟鸣叫并互相追逐,在地面上交尾。巢筑于墙洞、废弃鼠洞或地面,经常进出于鼠兔洞中,而鼠兔很少攻击它,人们称之为“鸟鼠同穴”,实则经我们观察,他们并非在一起居住,雪雀利用鼠兔的弃洞或盲洞在里面作巢繁殖或栖息,既安全又避寒,这是鸟类对高原气候的一种特殊适应现象。5月在青海门源鼠兔洞中发现一白腰雪雀的巢1),巢离洞口约1.5m,洞口直径为55cm,巢在鼠洞的盲端(宽为20cm,高15cm),鸟巢外径19cm、内径8-5cm、高10cm、深6cm。 巢外层为枯草茎,内层为羊毛、羽毛、鼠毛。巢内有卵5枚,一枚被打破。卵纯白色,分别为23.2mm×17.0mm、重3.4g;24.25mm×17mm、24.55mm×17.3mm、重3.65g;24.lmm×17.05mm、重3.6g。雏鸟嘴缘宽,鲜黄色,爪铅灰色,绒羽污白色。对4—5日龄和10日龄的雏鸟均进行了测定,体重每天平均增加3.8g,体长每天平均增加2.5mm。8月在普兰已是繁殖后期,雄性生殖腺为3mm×lmm;卵大都呈细砂粒状。 |
分布信息 | 青海东北部、东部以至南部玉树,四川西北部石渠和德格、西部巴塘,西藏南部、东南部及昌都地区北部(留鸟)。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