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loceidae |
科中文名 | 文鸟科 |
学名 | Passer rutilans (Temminck, 1829) |
中文名 | 山麻雀 |
引证 | Fringilla rutilans Temminck,1829,in Temminck et Laugier,P1.col.Ois.3:图版488(模式产地:日本).; |
俗名 | Cinnamon Sparrow; 桂色雀; 红雀; 黄雀(南名); 江麻雀(青海);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雄鸟大小、体形都与[树]麻雀相似,但背面呈栗红色,耳羽处无黑斑;翕具黑色斑纹;雌鸟与其它种(除树麻雀外)麻雀的雌鸟酷似,只眉纹长而宽为奶油白色,眼纹宽而色暗,腹面稍沾淡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 雄鸟(春羽):眼先及眼后黑,羽尖略沾土黄色;从嘴基起有一白色或土黄色眉纹伸延至颈侧,或由于与上体色相一致,而不显;头侧淡灰白色;上体除尾上覆羽沾黄的褐色外,全为栗红色;背腰的羽端具狭的土黄色羽缘;背羽内翈具黑色条纹;尾羽褐色而镶以土黄色羽缘;小覆羽栗红,中覆羽每羽的中央有一楔状栗色斑,两侧黑栗色,羽端具白色宽缘;大覆羽黑栗色,具宽阔的栗红色至栗黄色羽缘;小翼羽及初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褐并具宽的栗黄色羽缘,向外渐变狭并转为灰白色,于初级飞羽三分之一处和近基部甚形宽阔,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黄白色横斑,如同麻雀一般;颏、喉中央黑色,颏角处稍淡,羽尖略沾灰白色;下体余部灰白,微沾黄;腋羽灰白沾黄。 雄鸟(秋羽):基本和春羽相似,只头顶的栗红色羽具栗黄色羽缘;眉纹后段明显,沾土黄色。 雌鸟(春羽):由嘴基起有一褐色的贯眼纹伸达颈侧,与上面土黄色的眉纹并列;眼纹下面直至颏、喉为污土黄色;额、头顶及后颈、颈侧等为砂褐色;肩及腰的羽端苍白;肩、背及腰部羽毛基本为浅栗黄色,背羽未段中央均有黑斑,并缘以棕黄色;小覆羽橄榄褐;中央覆羽黑褐,羽端白色羽缘较阔,并微沾赭色;其余各部和雄鸟相似。 雌鸟(秋羽):和雌鸟春羽相似,但赭色较浓;头顶及颈的羽尖沾较多的赭土色;背羽羽缘多为赭色;翼羽除初级飞羽外,边缘均着赭色;眉纹及颊部也渲染赭黄色;喉侧、胸、胁及尾上覆羽等均为土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或暗褐色(♀),在非繁殖季节显得较黄;脚及爪浅黄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多在山林间林缘地方栖居、活动,在耕地附近,房舍周围的树上、灌丛及草丛中也可见到。在非繁殖季节多成3—5只或十多只的小群,繁殖期多成对活动。 鸣声似普通麻雀,但音稍尖。 山麻雀的食性,在秦岭的剖检分析,食物有昆虫(包括蝉、鳞翅目及其幼虫、铜绿金龟(虫甲)、金龟甲、金花甲、象鼻甲、瓢虫、蚂蚁及其他膜翅目和蚊等),野生植物(包括植物营养器官、果实和种子)和作物(小麦和玉米)等。4月剖胃11个,植物占9次,昆虫占3次。5月剖胃18个,昆虫占14次,植物占11次。6月剖胃15个,植物占8次,昆虫和小麦各1次,余者为空胃。7月剖胃13个,昆虫6次,植物4次,作物3次。8月剖胃2个,昆虫及野果各占一次。10月剖胃2个,各为稻米及杂草种子。由4—10月(缺9月),共剖胃61个,其中取食昆虫频数占25次,野生植物34次,作物仅4次(郑作新等,1973)。由此可见山麻雀食性之一般。叫声是一种简单的“cheeep”或“chilp”声,较家麻雀的略柔和、优美和有韵律些;还有一种“swee…swee”的叫声,在惊慌或进攻时发出一种急促的“chit-chit-chit”声。歌声是一种“cheep—chirrup—cheweep”或“chwe—chacha”的旋律,且多次重复。 4—8月为繁殖期。巢建于山地茅舍的屋檐下盖草中,或在远离村寨的盖草下,亦有的在啄木鸟的旧洞中(清杨,1 954)或旧燕窝内(Whistler,1935)。据Baker(1932)巢或营于堤坝、桥间的石洞中,有时在棕榈类的树根处,深达10cm或更深的洞中,或在离地面2—20m左右的树上,包括密林中高耸的树上及灌木丛的干枯树枝上等。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担任。巢用干草及嫩根等构成,内垫羽、毛等。年产2窝卵,少有3窝。 每窝产卵3—6枚,呈浅灰白色或近白色,带紫色、褐色、黄褐色斑点,斑点非常密集,特别在卵的钝端显得较多,有时联成块斑状。卵的大小(6个)平均为18.3(18.0—18.9)mm×14.3(14.2—14.4)mm。 孵卵时,雌雄常一同伏在窝内,有时雌鸟孵卵,雄鸟在附近呜叫,约12—13天出雏(Baker,1932)。在大巴山区,7月初见亲鸟带着还不大能飞的幼鸟活动于灌丛中。 |
分布信息 | 国内除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外,其余省区均见有分布(河北1月一次)。; 从阿富汗向东南,经印度,缅甸,至越南,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朝鲜半岛亦有分布。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西藏南部的山麻雀,最初由Hartert(1910)定为P.r.cinnamomeus而将克什米尔采的山麻雀订为P.r.dibilis,后经 Kinnear 与 Ticehurst 指出:P.r.cinnamo-meus的模式采集地应为喜马拉雅山西北而非东南部,故认为 dibilis是cinnamomeus的同物异名。Stresemann(1939)亦同意此意见,并同时提出西藏南部标本(采自日喀则)个体较大,翅长19♂♂78.5(77—82)mm,应另立一新亚种,命名为P.r.schafer。但据Ludlow and Kinner(1944)和Vaurie(1956)指出,喜马拉雅山东部的P.r.schafer和西部的P.r.cinnamomeus,包括debilis,在翅长的量度上重叠很大,虽然P.r.schafer的翅长略长些,但并不明显。因此,都将西藏的山麻雀统一定为P.r.cinnamomeus(Vau-rie,1956,1959.)郑作新(1958,1976.),我们亦同意此意见。 但是,Vaurie(1959)认为P.r.cinnamomeus亚种向东可分布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经我们调查所得标本分析,是不确切的,事实是西藏山麻雀在朗县、林芝、波密一带已与 intensior 亚种重叠了,并逐渐被 intensior 替代。在这一带的标本从量度上看,翅长最大能达77mm,最小为71mm,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不稳定;从羽色看,也呈现杂交类型的特征。而在察隅、墨脱、邦达等地区的标本,则intensior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这可能正是Ludlow(1944,1951)曾把林芝地区的标本定为 P.r.intensior的事实根据。我们认为这和我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另外,从获自西藏11个采集点共70只雄鸟的翅长来看,由西向东、由西向南呈现规律性递减现象。如最西的南木林标本翅长77.Omm,向东依次为:拉萨75.5mm,朗县73.5mm,林芝73.6mm,野贡72.3mm,邦达71.6mm,拉萨和朗县之间偏隅南部错那的标本为72.5mm,野贡和邦达之间偏隅北部的类鸟齐的标本为72.3mm,更北的青海玉树、昂欠又上升为73.Omm。这对研究 intensior 与 cinnamomeus 的关系,似乎很有意义。 Pyrgita cinnamomeus Gould,1835,Proc.Zool.Soc London:185(模式产地:不丹,据Hartert). 亚种分化 山麻雀共有4个亚种,我国均有分布。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