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学名 | Hypsipetes flavala (Blyth), 1845 |
中文名 | 栗背短脚鹎 |
引证 | Hypsipetes flavala flavala,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21—122。; Microscelis flavala, Smythies, 1953, 87.; Hemixos flavala Hodgson, to Blyth, 1845, Journ. As. Soc. Bengal 15:572(模式产地:Sub-Himalayan山脉)。; Hemixus flavala flavala, Baker, 1922, 1:374—376.; Hypsipetes flavalus flavalus, Ali et Ripley, 6:108—109.;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与绿翅短脚鹎相仿,羽色有2个截然不同的色型,西部的种群上体暗灰色,东部种群上体栗色,共同的鉴别特征为头顶褐黑至黑色,尾暗褐色;翅表或为橄榄绿,或为灰色;下体白色至灰白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H. f. bourdellei,采自云南) 雄性成鸟:额及头顶黑色而微带褐色渲染;上体暗灰染褐,羽缘或缀黑;腰及尾上覆羽几纯灰褐色;翼上覆羽褐黑;初级覆羽具狭窄的橄榄黄外缘,大覆羽和中覆羽外翈大都呈橄榄黄,小覆羽褐黑;飞羽暗褐;初级飞羽外翈缺刻具灰缘,外翈余部具橄榄黄窄缘;内侧飞羽概具宽阔的橄榄黄外缘;尾羽暗褐,羽基外缘微染橄榄绿;眼先及颊褐黑;耳羽灰褐,耳羽后部转呈褐灰色;颏、喉纯白;颈侧、胸和胁概灰;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翼缘近白;翼下覆羽纯白而微染淡黄色。 雌性成鸟:胸部灰色较雄鸟浅。 虹膜红棕或棕红色;嘴黑;跗蹠角褐色至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1) 34.7 205.7 16.7 100.9 93.5 17.5 (31—40) (191—218) (15.5—18) (97—106.5) (89—100) (16.5—18.5) ♀♀(10) 35.0 203.1 15.9 95.8 89.3 16.5 (32—38) (184—230) (15—17) (91—99) (83—95.5) (15.5—1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约1,6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坝的雨林、次生阔叶林、沟谷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或林缘,或栖于山村附近路边树丛中。多在高大的树上觅食,或活动于矮薮丛间。鸣声嘈杂,有时也作具旋律的鸣唱。 食物以植物为主。于云南采自1月(2只)、2月(9只)、4月(10只)、5月(2只)、6月(2只)、8月(2只)和9月(2只)等36只鸟胃,内含物以果实为主,计有20次,包括核果(2次)、草莓(1次),此外有种子(5次)和花(1次)。动物性物质有甲虫(2次)、膜翅目昆虫、蚂蚁、直翅目昆虫(各1次)以及蜘蛛(1次)。8—9月采自贵州的7只鸟胃内有洋伞果(3次)、核果(2次)、乌饭果和其它果实(各1次),2只胃内兼有鳞翅目昆虫和膜翅目昆虫。据郑作新等(1960)对26只于4月、10月和12月在湖南采得的鸟胃分析结果,仍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19次),16只胃内剖有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以及其它昆虫碎片。 巢呈杯状,系于枝桠间,外以苔藓、叶片、叶梗以及其它纤维作巢材,内敷以细草和细根。卵椭圆形;染洋红色,布以洋红至紫色的斑纹,尚具洋红色细纹,斑纹密集于钝端。 1963年9月9日在贵州榕江包家山(海拔600米)获得2只出飞的幼鸟(1♂、1О),体重32、34克,全长182、189毫米,嘴峰15.5、16毫米,翅长87、94毫米,尾一、83毫米,跗蹠17.5、19.5毫米。形态见 canipennis 的描述。 1963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贵州雷山、榕江获得的5只雄性幼鸟,均在进行秋季换羽,有明显的换羽痕迹。9月9日得自榕江(海拔600米)的雄鸟,头顶羽片多脱落,羽芽密布。8月27日采自雷山格头(海拔1,000米)的幼鸟两翅第八枚初级飞羽刚出鞘,第九枚飞羽根被鞘,第十枚飞羽脱落,余飞羽均已脱换,尾羽全新。9月6日于同一地采的幼鸟,左侧第七枚飞羽正换新羽,第一枚次级飞羽新羽尚被鞘,最内侧两枚飞羽正进行脱换;中央尾羽新羽芽刚露。9月9日从榕江获得的2只幼鸟,其中1只两翅第六枚飞羽羽芽已露,新羽未出鞘,第七枚初级飞羽根部被鞘,左侧最内1枚飞羽未长全,中央尾羽新羽刚出鞘,其余尾羽均已脱换;另1只额、头顶羽片多脱落,密布羽芽,飞羽及尾羽尚未脱换。 10月中旬采自广东紫金的2只雌鸟秋季换羽未完成,体羽均见换羽痕迹。1只雌鸟飞羽全新;中央2对尾羽已脱换,其余尾羽尚未长全,向外依次短。另1鸟第二枚初级飞羽新羽已出鞘,第三至四枚飞羽新羽根被鞘,余飞羽换就;外侧3对新尾羽根被鞘,其余新尾羽已长全。 |
分布信息 | 自印度东北部沿喜马拉雅山脉东抵中南半岛,南达印度尼西亚。; 云南西部至南部,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分布于中国的 H. flavala,其分化明显表现在羽色上,综合有2个色型:1.背部羽色暗灰,耳羽灰褐色。分布自云南西部至南部,分布于西部的指名亚种,头部几与背部同为浓暗的灰色;由滇西高原向云南南部分布的 bourdellei,头部转为近黑色或染以褐色,背部暗灰色稍浅而缀以褐色,因而头部较明显地区别于背部。云南西南部临沧、孟定、西盟、孟连以及西部景东的一系列标本(13♂♂、7♀♀),头部黑褐色稍浅于西双版纳的标本,背部羽色则相近似,头部羽色与背部的羽色非如指名亚种之一致,但又不象 bour-dellei 的区别显著。据此,可认为系 flavala 与 bourdellei 的居间类型。于居间类型的分布地带孟连,曾采得羽色与 bourdellei 完全一致的标本(1♂。2月)。2.背部棕栗,耳羽与背色相似。分布在两广、湘、闽一带者皆属此型。进而有2个亚种的分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显著而稳定,分别分布在中国大陆和海南岛,分布于大陆的飞羽具灰白色窄缘,海南岛的飞羽则具橄榄黄窄缘。 采自广西西南部龙津的2♂♂、1♀(9月),头顶多棕栗,非如海南岛的 castanonotus 之为黑色;背部的棕栗色较后者浓,而与 canipennis 相似,飞羽外缘则与 cami pennis 同为橄榄绿色,当为 castanonotus 与 canipennis 的居间类型。 亚种分化 计有9个亚种,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