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学名 | Pycnonotus flavescens Blyth, 1845 |
中文名 | 圆尾绿鹎 |
引证 | Pycnonotus flavescens vividu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19—120; Deignan, 1945, 335—336. ; Xanthixus flavescens, Baker, 1922, 1:392—394.;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尾形颇圆,外侧尾羽与中央尾羽之差约与跗蹠等长。头暗褐;具黄白色短眉纹;上体橄榄绿;翅、尾均暗褐而具橄榄绿外缘;颏、喉灰色;胸部灰褐带黄;尾下覆羽渐转鲜黄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f. vividus,采自云南) 成鸟: 前额、头顶暗褐,羽缘沾灰,头顶前部尤显;上体褐色而渲染橄榄绿;翅暗褐,具橄榄绿羽缘;翼上覆羽与上体略同;尾羽暗褐,羽缘渲染橄榄绿,外侧尾羽先端略浅;眼先黑,上方具近白或黄白色短眉纹,向后渐形细并隐藏于眼上方羽片中;颊和耳羽灰褐;颏、喉淡灰褐至近污白;胸部转灰褐色并具橄榄黄羽缘,形成若隐若现的纵纹;下胸部渐转污黄,至尾下覆羽为纯鲜黄色;胁灰褐,翼缘黄;翼下覆羽浅褐灰。 幼鸟:额和头顶褐色,无浅色羽缘;上体褐色较成鸟淡;飞羽外缘较成鸟多淡茶色;尾羽同翅;眼先黑;颏、耳羽、颈侧较头顶浅淡;下体与成鸟略同,肛周和尾下覆羽污黄;翼缘浅污黄。 虹膜棕色、棕褐至暗褐色;嘴黑;脚褐黑色。幼鸟上嘴角色,下嘴浅角色;跗蹠角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4) 33.8 205.6 14.1 86.6 100.3 20.6 (30-39) (191-216) (13.5-15) (84.5-90) (92-105) (19-22) ♀♀(12) 33.9 202.3 14.3 84.9 98.8 20.6 (30-40) (185-215) (13.5-15) (81-87.5) (95-103) (20-2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约2,000米以下的山坡、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稀树草丛中。觅食于高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以至茅草和飞机草泽兰(Eupatorium spp.)丛,亦曾见其停息在电线上。性喜结群,但群体不大。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剖析采自云南的1月(3只)、4月(9只)、5月(2只)、6月(3只)和8月(2只)的19只鸟胃,内含物有种子(4次)、核果(3次)、锁莓(2次)、草籽(1次)以及其它果实(5次)。动物性物质有膜翅目昆虫(2次)、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白蚊和其它蚂蚁等(各1次)。 1966年5月24日在云南西南部营盘黑山(海拔2,000米)获得1只雄性幼鸟,体羽、飞羽和尾羽已长全,体羽尚有换羽痕迹(形态见前文)。 |
分布信息 | 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孟加拉国,向东至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南抵加里曼丹; 云南西部至东南部(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圆尾绿鹎计有4个亚种。中国境内有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