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学名 | 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sinensis (Gmelin)*, 1789 |
中文名 | 指名亚种 |
引证 | Pycnonotus sinensis septentrionalis Stresemann, 1923, Journ. Orn. 71:363(模式产地:上海)。; Pycnonotus sinensis stresemanni La Touche, 1925, Handb. Bds. East. China 1:94(模式产地:福建西北部)。; Muscicapa sinensis Gmelin, 1789, Syst. Nat., ed. 13, 1:942(模式产地:中国)。;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与红耳鹎相仿;两眼上方至枕后白色,故有“白头鹎”之称;但分布在两广一带的整个头顶纯黑,故“白头鹎”之称并不确切。上体灰褐或暗石板灰色;具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翅、尾均黑褐,羽缘绿黄;喉白;胸染灰褐;腹部白,缀以淡绿黄色纵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s. sinensis,采自四川) 成鸟:额与头顶纯黑,具光泽;两眼上方白色,相连于枕,羽端黑色,有的标本头顶后部及枕部皆白;白环后侧复有褐黑色外围,起于耳羽后方汇于颈后;上体转暗灰,具黄绿色羽缘,形成晦暗的纵纹;中、小覆羽与上体略同;飞羽、初级覆羽和大覆羽暗褐,外缘以绿黄色;尾羽亦暗褐,具绿黄色外缘;外侧尾羽内翈先端或具浅色窄缘;眼先灰白或近黑;颊和耳羽前部黑褐,至耳羽后部转白,或呈灰白色;颚纹褐黑;颏、喉纯白;胸部具宽阔而不明显的淡灰褐色宽带,缀有不明显的淡绿黄色纵纹;余下体近白,或为灰白色,羽缘淡绿黄,形成若隐若显的纵纹;翼缘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黑褐色或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分布信息 | 西自四川成都盆地西部宝兴、天全、雅安、峨眉山、峨边、屏山,云南东北部永善,贵州赤水、习水、贵阳,湖北,湖南常德、平江、长沙、浏阳、邵东、衡山、醴陵、武岗、东安、耒阳、永兴、资兴、道县、宜章、江华、孔县,东抵安徽滁县琅玡山、九华山、黄山,江苏,浙江,北达陕西秦岭西乡、汉阴、安康,河南南部,山东郯城,江西泰和湛口,南至广东,福建(留鸟);曾采自河北塘沽,江苏沙卫山岛(?偶见);广西西南部柳州(4月)、瑶山(10月),海南岛(冬候鸟)。; |
标本信息 | 同一季节、同一采集地、相同性别的标本(浙江宁海和夭目山分别采得的成鸟),枕部白色宽窄不一。郑作新等(1963)认为枕羽几全白者为老鸟。经对364号标本的观察,发现从10月至翌年3月枕部几无全白色者,从4月始,枕部几纯为白色的个体占同月所得个体总数的百分比逐月增加,至6月枕羽出现全白的百分比占76.7%,此后逐月减少(表11)。这种季节的变化,可见枕部白羽乃为饰羽之作用。 S tresemann(1923)以上海所得的白头鹎翅长达92—97毫米而定为 septentrionalis,我们所测上海标本翅长7♂♂91.1(85—94.5)毫米,6♀♀88.1 (86—91.5)毫米,与其他地区的翅长重叠,确无差异。La Touche(1925)认为在福建西北部繁殖的为体形小的(翅长85—87)一个种群,命名为 stresemanni。据测量邵武、光泽2♂♂,翅长为83、88;邵武1,翅长81.5毫米。其中1♂1♀的量度在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地26♂♂翅长范围(84.5—93毫米)和16♀♀翅长范围(80.5—89毫米)的下限或不及最低值。由于标本所限,福建西北部的标本是否有地理分化的特征,需更多标本加以证实。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