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学名 | Pycnonotus striatus (Blyth), 1842 |
中文名 | 纵纹绿鹎 |
引证 | Pycnonotus striatus paulus Deignan, 1945; Tricophorus striatus Blyth, 1842, Journ. As. SocBengal 11:184(模式产地:尼泊尔)。; Pycnonotus striatus striatu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17; Ali et Ripley, 1971, 6:92—94.;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中等;具明显的羽冠;头绿褐;上体橄榄绿色,布以清晰的白色细纵纹;眼圈浅黄;喉和尾下覆羽皆黄色,前者缀有暗色小点斑;下体羽色暗灰黑,满布宽形黄白色纵纹,因而得名。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s. striatus,采自云南) 成鸟:额基和眼先上方绿黄;前头和冠部暗橄榄绿褐色,具白色羽干纹;上体包括两翅表面橄榄绿;枕、背以及肩羽布以白轴纹,枕部纵纹宽并染以黄色,下背部轴纹渐形细,至尾上覆羽仅羽轴呈白色;尾羽暗褐,外q1宽缘以橄榄绿,近先端几无此色渲染;外侧2—4枚尾羽内翈先端淡黄色;尾羽腹面暗橄榄黄绿;一眼先暗色;眼周淡黄;颊和耳羽暗灰褐,杂以污白色纵斑;近下嘴基部羽色鲜黄,颏和上喉同色但浅淡,下喉转为淡黄色,羽端具暗灰黑色小点斑;颈侧、胸、两胁暗灰黑色,布以黄白色宽纵纹,.至腹部中央灰黑色渐淡,且纵纹不显;尾下覆羽鲜黄色。 虹膜红棕至棕褐色;嘴黑色或褐黑色;脚呈角色、暗褐色至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9) 49.1 222.6 15.1 106.3 102.0 19.5 (42—58) (196—240) (15—17.5) (102.5—111) (94—106.5) (17.5—21) ♀♀(12) 51.9 222.0 15.7 103.3 97.7 19.5 (45—62) (208—240) (14.5—16.5) (100—108) (92.5—101.5) (17—2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此鸟栖于海拔约1,200—2,700米,一般活动于沟谷阔叶林,喜在乔木冠部活动。性结群。多作短距离飞行。善鸣,鸣声清朗,音调高亢。剖验3月(4只)、4月(5只)和5月(4只)的13只胃,内含物均为植物性物质,有种子和野樱桃(各2次)、核果(1次)、草莓(1次)、浆果(1次)和其它果实(6次)。 在云南南部绿春(海拔1,600米),4月下旬已见成对活动。在云南西部潞西,5月上旬也多次观察得成对活动。1962年5月8日采自绿春的1只雄鸟,睾丸膨大,约96毫米;1972年5月上旬在潞西采得的2只雄鸟,睾丸膨大为8×5和9×5毫米。 |
分布信息 | 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南部龙州(留鸟)。;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地。;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Bangs et Philips(1914)以采自云南东南部屏边课估寨的2只标本(1♂,1♀)量度小于采自喜马拉雅山脉的指名亚种而立为 P. s. paulus。作者于模式产地获得的1只雄性地模,其量度大于模式标本(表10)而与采自滇西的指名亚种相符(表10);采自毗连屏边的绿春、金平的2♂♂和1♀,其翅长则接近于滇西指名亚种量度的下限,也接近于其它地区指名亚种量度变幅内。这表明云南南部或东南部种群体形的变异是在指名亚种变异范围之内,不能成为该地区分化的性状。 亚种分化 分化有2个亚种,中国境内有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