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学名 |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Anderson, 1869 |
中文名 | 黄臀鹎 |
引证 |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xanthorrhou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18—119。; Pycnonotus aurigaster xanthorrhous Baker, 1922, 1:411—412.;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andersoni, 郑作新等, 1973, 121—122。;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与红耳鹎相仿。头黑,无羽冠;近下嘴基部具一微小红色点斑;上体褐色;耳羽略浅;喉白;上胸具浅褐色横带;下体近白;尾下覆羽深黄,因此有黄臀鹎之称。 |
形态描述 | 形态 (P. x. xanthorrhous,采自云南) 成鸟(夏羽):额、头顶乌黑,微具光泽;眼先、眼下方及眼后亦黑,较头顶浅淡;上体褐色,羽缘或呈棕褐;翅暗褐色,飞羽狭缘以淡色;尾羽较飞羽浓暗,外侧尾羽或具狭窄白端;近下嘴基部有一微小红色点斑;耳羽浅棕褐,前部羽轴近棕白;喉侧具一条不显的黑髭纹;颏、喉纯白;上胸两侧烟褐或暗褐色,汇于胸前如环带;余下体污白;胁和覆腿羽浅烟褐色;尾下覆羽深黄;翼缘染黄或黄、褐相间;翼下覆羽浅烟褐。 (冬羽).通体羽色较夏羽富光泽;上体暗褐,有的近黑褐色;喉部更白;胸部横带显著,几呈褐黑色,与喉部分界清晰;下体近白。 幼鸟:额和头顶褐黑或黑褐,眼先、颊、眼后方略同,半环不如成鸟明显,有的连于喉侧髭纹;上体较成鸟淡,呈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多沾棕;翅褐,具棕色狭缘;尾羽暗褐;近嘴基部无红色点斑;耳羽棕白;颏和喉白色;上胸渲染或明显或晦暗的浅褐色横带;下体污白或棕白;胁和覆腿羽浅褐;尾下覆羽淡黄色;翼缘黄色不著;翼下覆羽棕白。 虹膜棕色或暗褐色;嘴和脚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0) 31.8 194.1 13.0 88.4 92.6 22.4 (27—38) (185—212) (12—15.5) (86—94) (88.5—99) (21—24) ♀♀(24) 32.0 194.3 13.1 86.9 89.8 22.1 (27—40) (173—209) (12—15) (81.5—91) (84—93.5) (21—2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黄臀鹎的分布范围较红耳鹎为广,水平分布达于红耳鹎分布界以北,垂直分布则较红耳鹎为高。此鸟不见于密林,栖息于海拔约2,500米以下的平坝、低山至中山带的沟谷林、混交林和次生阔叶林缘,也见于灌木丛、稀树草丛、草地灌丛、针竹混交林或竹丛中,或活动于村寨农田附近的薮丛中,尤喜活动于果树中。在秦岭南麓,它们是中山带中以栋林为主的落叶混交林和草坡灌丛的常见种类;据19小时和5小时的统计,分别平均每小时遇见1.8只和2.2只,在中山带的遇见率高于低山带(3.1:2.6);而在密生杂草及灌丛的河谷则为罕见,25.5小时的统计,平均每小时仅遇见0.3只,主要栖于林缘,构成该生境的主要树栖鸟类之一(郑光美,1962)。在云南玉龙山2,400—3,100米的低山带,为常见种类(谭耀匡等,1964)。王歧山等(1978)于冬季在安徽南部九华山观察得此鸟是山坡灌丛和村落附近的常见鸟类,每小时遇见率分别为3只和2只。多见十几只结集为群,有时与红耳鹎、红臀鹎混群。4月上旬在云南西部腾冲(海拔1,600—1,750米)以及5月上旬在潞西(海拔2,100米)均见成对活动者。它们是金沙江河谷和山地稀树灌丛草坡的优势种(何晓瑞等,1980)。善鸣,鸣声颇似红耳鹎,清脆而宏亮。 黄臀鹎为杂食性鸟类。5月和6月在甘肃获得的2只鸟胃内含物为桑堪和蜘蛛。5月(14只)、6月(61只)、7月(20只)、8月(5只)、9月(19只)和10月(5只)采自秦岭的124只鸟胃的剖析结果,以野果和昆虫居多。64只胃内见有野果。所食昆虫有鞘翅目昆虫幼虫(9次)、甲虫(7次)、鳞翅目幼虫(5次)、蝇类和其它昆虫卵(各3次)、步行虫、金龟子、蜂类、蚂蚁和膜翅目昆虫(各2次)、金花虫、红蜻蜓、铜绿金龟甲、日本金龟甲、蛴螬和其它膜翅目昆虫(各1次);3只胃内有豌豆、麦粒和油菜籽;5—9月间的动物性食物频率较高,10月转以野果为多(郑作新等,1973)。于1月(1只)、2月(1只)、3月(2只)、4月(17只)、5月(7只)、6月(14只)、7月(1只)、8月(6只)、9月(2只)和11月(1只)采自云南的52只鸟胃分析结果,以植物性物质居多,所食种类有榕果(10次)、黄泡果(4次)、核果(3次)、浆果、锁莓、草莓(各2次)、种子、花、叶、豌豆等(各1次)、以及其它果实(8次);动物性物质有甲虫和膜翅目昆虫(各2次)、蝗虫(1次)、蠢虫(1次)和其它昆虫(7次)。4—6月采自云南绥江和永善的7只胃内60%以上为种籽、浆果、花、叶等,兼有部分昆虫(何晓瑞等,1980)。贵州博物馆于1月、3月和7月在贵州采得的7只鸟胃,内含物有果实(3次)、草籽(2次)、谷(1次)以及昆虫(1次)。胡鸿兴等(1978)剖析采自贵州的鸟胃结果同样见有种籽、草籽及甲虫等。据吴名川在广西西北部乐业观察得此鸟以浆果和栋果为食。获自湖南的5只胃内食物有鞘翅目昆虫及植物种籽等(郑作新等,1960)。安徽采得的1只胃内纯为种籽(王歧山等,1978)。 1960年4月27日在云南腾冲大塘(海拔1,710米)获得1只雌鸟,卵已成熟。1961年5月21日和6月5日在云南中部景东和东南部马关分别获得1只雌体,卵巢开始发育。1961年6月20日在云南东南部文山采得1只雄鸟,睾丸稍膨大。1975年6月8日在云南东北部永善采得1只雄鸟,睾丸膨大约7×4毫米。 1960年5月20日于陕西秦岭洋县秧田坝(海拔550米)采得一巢。该巢营于次生林灌木丛中,巢呈杯状,结构松散。巢距地面约1.5米,以禾本科叶片及篙类花序编成,内衬以细草茎及植物纤维。巢内径6.5×6.5厘米,外径14×13厘米,巢深4厘米,巢高7厘米。巢内有卵4枚,呈淡灰白色,密布以紫色细斑,并缀以灰色斑。 1960年6月30日在陕西秦岭南坡宁陕(海拔800米)采得1只出飞的幼鸟,头部黑色不如成鸟黑亮;上体、翅、尾羽缘沾棕;下体羽若绒;喉白;可见褐色胸带;尾下覆羽淡黄;新尾羽未长全,羽根均被鞘;两翅新羽已换就。 1963年9月2日在贵州榕江头塘(海拔310米)获得1只雄鸟通体换羽;第八枚初级飞羽羽根被鞘;外侧3对尾羽在脱换,羽根均被鞘。1963年于贵州罗甸采得1,正在进行换羽,除中央尾羽新羽长全外,其余尾羽羽根被鞘。 1961年11月17日在昆明获得1只正在换羽的成体(О),右翅第三至四枚以及左翅第三至五枚初级飞羽羽根被鞘;右侧第九枚新羽白色;尾羽除左侧3枚根被鞘外,其余已长全。 1961年6月5日采自云南东南部马关的1只雄性幼鸟正在进行换羽,新飞羽已长全;所有尾羽根被鞘;翼上覆羽已换齐,翼下覆羽尚呈羽芽状。 此鸟善鸣,可饲养供观赏。所摄食物中,偶见作物类;昆虫中有极少数为蜂类和蜻蜓等益虫,大多数为对农、林、人体健康有害的昆虫,因而对人类有些益处。 |
分布信息 | 缅甸,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 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及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四川,西藏昌都地区以及云南以东大陆地区(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黄臀鹎在中国分化为两个亚种,二亚种之间呈梯度变异,在标本不足的情况下是难以鉴定的。伊万诺夫(1959)曾因“没有找到把此种划分两个亚种—— xanthorrhous和 andersoni 的任何可靠的根据,也不了解 Swinhoe 为什么认为 Anderson 所捕获的这一种是存在的……”而把云南的 P. xanthorrhous 作为单型种处理。此后(1961),他对西双版纳的标本却又视为多型种,但文中并未加以阐述。 根据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151只成体标本(93、48、10),雌、雄相似,春羽和冬羽则有些差异(见前文),亚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繁殖羽。 检查分别采自云南西部盈江和昆明的标本中,凡于当年冬季采得的标本,均较早年同月获得的标本为深,主要表现在上、下体的褐色部分明显地较浓暗,表明羽色有狐变现象。夏羽有无狐变有待观察。 对所有繁殖羽比较的结果,可见总的变异趋势主要呈东、西经向和南北纬向的分化。金沙江上游云岭以至无量山以西的种群 xanthorrhous 上体褐色稍浓暗;上胸横带显著,呈暗褐色,与喉部白色分界清晰;棕褐色耳羽多于前部具白色羽轴。东部种群 andersoni 上体略浅,呈棕褐色;胸部横带浅褐色,与喉部的白色界线仅隐约可见;耳羽浅,有的仅呈棕白色。 分布区北部的成都盆地,其南部和西部的天全、雅安、木里、盐源、西昌、雷波、叙永、荺连、会东到贵州习水、桐梓、绥阳、遵义一带的种群,一般上体褐色居于二亚种之间,有的喉部不如指名亚种洁白,胸带褐色,虽不如 xanthorrhous 浓著,但与白色喉部界线尚明晰;耳羽棕白色深于 andersoni,又略浅于指名亚种;腹污灰白。据此,可视为 xanthorrhous 与 andersoni 的居间类型。或者说上述地带也是二亚种的居间地带,此处可以看到分别与xanthorrhous 和 andersoni 相似的个体。观察的标本中,1956年7月8日采自贵州贵阳的1О,上体与 andersoni 一样多棕色,整个下体与众不同,几纯污白,胸部无横带,仅稍为渲染一些褐灰色。及至成都盆地以北嘉陵江上游甘肃文县一带的标本(5♂♂、3♀♀。1月,4—7月),有的与 andersoni 相似,有的上体浅于指名亚种,耳羽与 andersoni 相似,喉部污白;而胸部仅微缀以灰揭;几乎看不出胸带,至下体转为污灰色,与 andersoni 的喉部纯白,下体近白,或多或少可见胸带的情况显然有别。 亚种分化 黄臀鹎仅分化为3个亚种,均可见于中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