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ycnonotidae |
科中文名 | 鹎科 |
学名 | Spizixos semitorques Swinhoe, 1861 |
中文名 | 绿鹦嘴鹎 |
引证 | Spizixos semitorques semitorques, 郑作新等, 1973, 122—123。; |
俗名 | 黄爪鸟(湖南); 绿孬(福州); 青冠(四川); 青冠雀; 鶸嘴鹎(南名); 豌豆雀(陕西); 羊头公《鸟类试编》; 中国圆嘴布鲁布鲁;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与凤头鹨嘴鹎颇似,嘴短厚,上嘴下弯,上体暗橄榄绿,下体橄榄黄,尾羽与上体同色,尾端近黑,但颊与耳羽非灰,而为黑、白相杂,胸部具一半环状白领,足与凤头鹨嘴鹎相区别。 |
形态描述 | 形态 (S. s. semitorques,采自云南) 成鸟:额基近鼻孔处有一白斑;前头黑色,后头和颈部渐转为暗石板色;上体暗橄榄绿;尾上覆羽稍浅淡;翼上覆羽与上体略同;翅暗褐,外翈橄榄黄绿,尾羽呈橄榄黄色,具暗褐至黑褐色宽端;眼先、颊和耳羽概黑,颊下侧和耳羽后缘杂以白色细纹;喉烟黑色,围以半环状白领,止于耳后;上胸和体侧橄榄绿,腹部转为鲜黄色,两色在下胸部和腹部呈现若隐若现的纵纹;尾下覆羽黄色较腹部更鲜亮,羽片中央橄榄绿色多呈纵纹状。 幼鸟:头顶暗褐至灰黑色;背部羽色较成鸟暗,翼、尾的橄榄绿浅淡,不如成鸟鲜亮,头侧与头顶同色;喉浅灰;上胸白领环不显或缺如;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浅绿黄。 虹膜灰褐或红褐色;嘴灰黄或肉黄色;跗蹠淡灰褐至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0) 40.5 196.1 13.0 89.6 93.9 21.0 (35—50) (172—215) (11.5—14) (82—98.5) (85.5—103.5) (19—22.5) ♀♀(19) 42.2 195.7 13.1 88.3 91.4 20.7 (38—46) (180—213) (12—14) (83—93.5) (87—97.5) (19—2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居于平原和山地的薮林中。在陕西和湖南,习见于平原和浅山地区的山坡、溪边和依山傍水的灌木林中或林缘,有时也见于松杉林。它们是金沙江岸山地稀树灌丛草坡的优势种(何晓瑞等,1980)。在广西西北部乐业(海拔750米),见其活动于杂木林。在四川宝兴海拔850—2,200米的农作区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构成优势种类。而在秦岭南麓中山带的栋树混交林中则为常见鸟类之一,也是林缘河谷地带灌丛杂草密丛中主要的树栖鸟类,每小时遇见率分别为2只和1.1只(郑光美,1962)。王歧山等(1978)在安徽南部九华山的调查结果,绿鹨嘴鹎是山坡灌木丛的常见鸟类,夏季遇见率为每小时2.2只,冬季为3.6只。性喜结群,有时也见单个或成对活动。鸣声婉转略具旋律,有如“pa-de,pa-de”,仿若红耳鹎之声韵。 据郑作新等(1973)剖验采自陕西的109只胃的分析结果,此鸟为杂食性,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又以野生果实为多见。它们分别采自5月(2个)、6月(22个)、7月(37个)、8月(24个)、9月(21个)和10月(3个),约90%的胃内有植物性物质,计有浆果和桑椹(73次)、杂草种子和其它植物种子(11次)、花瓣、米、麦、豌豆、高粱(各1次);昆虫有金龟甲、象甲(各7次)、鳞翅目幼虫和蝉(各4次)、蜻蜓(3次)、瓢虫、蚂蚁(各2次)、蜂类、蟋蟀、透翅蛾、蝇类和铜绿金龟甲(各1次);1只胃内见有蜘蛛。11月获自云南盐津的1只胃内有火把果。剖验4—6月采自云南绥江和永善的6只胃内含物,植物性物质占60%以上(何晓瑞等,1980)。8月采自广西东北部杂木林中的1只亚成体,胃内剖有细果蔷薇。3月(2只)、4月(5只)、5月(14只)、6月(7只)、7月(7只)、8月(1只)、9月(1只)、10月(6只)、11月(11只)和12月(13只)采于湖南的67只鸟胃的剖析结果,发现此鸟同样兼食动、植物食物,主要食物也是植物性食物(60次),如杂草种子、野果、桑椹、花芽、叶芽等;动物性食物(22次)有象甲、金龟甲、地守瓜、蝉类、浮尘子、蝇类、蝽象、鳞翅目幼虫及其它昆虫和虫卵等(郑作新等,1960)。梁启燊等(1957)剖验2月(1个)、3月(2个)、12月(2个)采自湖南的5只胃,内含物纯为植物性物质,有梓果 Cinna-momun camphora、种子、叶、花芽、果实、植物纤维等。贵州博物馆剖析采自3、7、9三个月的7只鸟胃,内含物有果实(3次)、草籽(2次)、花(1次)和麦苗(1次)。在安徽九华山获得的5只胃内有鞘翅目昆虫(2次)、膜翅目昆虫(1次)、植物种子和菜(各1次)(王歧山等,1978)。 繁殖自5月或6月开始,年繁殖2次。1964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湖南常德发现绿鹨嘴鹎的一个弃巢,筑于一棵蔷薇科的刺藤上,离地3米,以枯枝、草茎、卷须等编织而成;巢高11厘米,巢径15×10厘米,巢深4厘米。在秦岭观察得一巢营于灌木丛,距地约3米;外壁以干草筑成,内垫毛草根;巢外径巧厘米、内径7厘米,巢高6厘米、巢深3厘米。卵灰白或淡黄色,满布红、褐或灰色的淡紫色斑点(郑作新等,1963、1973)。 1978年8月13日在广西东北部乐业县雅长(海拔750米)采得1只雌性幼鸟,体羽有换羽痕迹,翅、尾新羽已换全,下体羽若绒;嘴峰12.5、翅长86、尾长87.5、跗蹠20.5毫米。 绿鹨嘴鹎主以野生植物为食物,兼食一小部份昆虫等,其中除极少数栽培植物和益虫外,多为农林害虫。此鸟羽色尚艳丽,可供笼养观赏。 |
分布信息 | 仅见于越南北部。; 甘肃东南部,四川,云南,陕西南部,东抵河南南部和长江以南的华南大陆以及台湾(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分化为2个亚种,见于中国大陆的为指名亚种,分布于台湾的为台湾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