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Sittidae |
科中文名 | 科 |
学名 | Sitta castanea Lesson, 1830 |
中文名 | 栗腹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上体石板蓝;头、颈两侧有一道黑纹,下体栗色(雄鸟)或浅栗色(雌鸟);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滇南亚种) 雄性成鸟:头侧具一道黑色宽纹,自鼻基沿眼后方达于肩;上体石板蓝;中央尾羽同色;其外侧二对黑色而具灰端;次一对略同,但内侧羽片端白,余二对尾羽先端灰色或灰黑色,有的标本外侧羽片的中段尚具或大或小的白斑;飞羽暗褐;两翅表面与背同色;颏白;颊和耳羽亦白,羽端微黑;下体纯栗色;尾下覆羽黑色而具白端,并狭缘以栗色;翅下覆羽黑色;初级飞羽腹面基部呈白色。 雌性成鸟:下体较雄鸟浅,呈淡棕栗色。 虹膜棕色至棕红色;嘴黑,下嘴基部乳白;跗蹠棕色至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1.9 143.7 19.8 84 45.1 20.0 ♂♂ (14)(20-24) (138-153)(18-21)(80.5-87.5)(42.5-48)(18-21.5) 21.0 139.2 19.2 81.3 43.5 19.6 ♀♀(11) (17-24) (136-147) (18-21.5)(77-82.5) (41-46.5) (18-2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500—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也见于沟谷林。多单个或结小群在乔木树上活动,有时在住宅附近的阔叶树上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具有一般类倒攀爬于树干的习性。1957年5月8日在云南思茅采得一雄鸟,睾丸膨大为5×3毫米。 剖析8个胃,均见昆虫,有甲壳虫(3次)、蝉、虫卵和其它昆虫幼虫等,1胃内有3粒树果。 |
分布信息 | 见于云南西南部永德、孟定、勐连宗勒、南部思茅、西双版纳的勐遮、勐阿、勐养、勐腊(留鸟)。 ; 自印度经孟加拉东达中南半岛。;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栗腹以其羽色的变异分化为数个亚种。本种初由郑作新等(1958)依据云南西双版纳标本鉴定为Sitta castanea cinnamoventris发表为国内新纪录。随后,冼耀华等(1973)将西双版纳原订的Sitta castanea cinnamoventris订正为Sitta castanea tonkinensis, 指出西双版纳标本翅〔6 ♂♂84.5(83—88), 4♀♀84—90毫米〕显著地较云南西南部的(2♂♂8♀♀81,84毫米)为长,且白色颊羽羽基黑色较多,因而认为滇西南的栗 腹隶属于Sitta castanea cinnamoventris. 经查对滇西南(8 ♂♂ , 5 ♀♀)和滇南西双版纳(11 ♂♂,6♀♀)一系列标本,两地标本翅长重叠:滇西南8 ♂♂84.1(82—85.5), 5♀♀80.8(77—82.5),西双版纳11 ♂♂84.2(80—87.5),6 ♀♀(80—82.5)毫米;白色颊羽羽基黑色明晰程度不尽一致;但它们具有共同的一个特征,尾下覆羽基部概呈黑色,实均隶于S.c.tonkinensis。〔尾下覆羽基部黑色是tonkinensis与所有其它亚种尾下覆羽基部呈灰色或石板灰相区别的唯一明显标志(Deignan,1945) ] ; cinnamoventris的尾下覆羽基部为灰色。 两地标本羽色均有变异,滇西南10只标本中,其中5只外侧尾羽的外侧羽片中部具大小不等的白斑,大者达9毫米长;西双版纳17只标本中,亦有5只外侧羽片中部见有白色。1959年2月6日,1964年4月15日分别采自西双版纳勐阿(海拔约1,000米)和滇西南永德(海拔900米)的雄鸟和雌鸟各1只,中央尾羽都有一条宽阔的黑轴纹,与各该地所得标本不同,或系个体变异。 戴南(Deignan, 1945, 1963)始终将栗腹S. castanea归并于普通S. europaea,将前者的种下类型概认为S.europaea的地理亚种。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在思茅、勐阿、滇西南临沧等地,无论在繁殖季节的4—5月,或冬季的2月间,屡得S. castanea和S. europaea,S.europaea在该地区的地理亚种S.e.montium,在羽色上与S.castanea有明显区别,下体呈灰色或微染棕黄,以此从同域分布的现象来看,不应将它们混淆为同一种,无疑为不同的两个种。 亚种分布 栗腹共分化为7个亚种,国内仅有1个。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