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Zosteropidae |
科中文名 | 绣眼鸟科 |
学名 | Zosterops erythropleura Swinhoe, 1863 |
中文名 | 红胁绣眼鸟 |
引证 | Zosterops erythropleura melanorhyncha La Touche, 1921, Bull. Brit. Orn. Cl. 42;32(模式产地:云南蒙自)。; |
俗名 | 白眼儿; 北粉眼; 粉眼; 褐色胁绣眼(鸟类试编); 红腿绣眼; 红胁白目眶; 红胁粉眼; 绣眼儿(以上北名); 紫燕儿(南名);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眼周具明显的白圈;体形大小和上体羽色均与暗绿绣眼鸟相似,但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与其他绣眼鸟极易区别。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春羽):上体自额基、背以至尾上覆羽呈黄绿色,上背黄色较少,而呈暗绿;颊和耳羽黄绿色;眼周具一圈绒状白色短羽;眼先黑色;眼下方具一黑色细纹;肩和小覆羽暗绿,飞羽和其余覆羽黑褐色,除小翼羽和第一(甚微小)、二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各羽的外侧羽片均缘以暗绿色;尾羽暗褐色,各羽的外侧羽片均缘以黄绿色;颏、喉、颈侧和前胸呈鲜硫黄色;后胸和腹部中央乳白色,后胸两侧苍灰;胁部栗红色;尾下覆羽鲜硫黄色;腋羽白,微沾黄色;翅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鸟(冬羽):前胸白沾黄色;后胸两侧的苍灰色向中央延伸,连成一明显的胸带;其余羽色与春羽相同。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胁部的栗红色常不如雄鸟那样深浓,栗红色较淡,甚或略呈黄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下嘴蓝色(春季)或上嘴褐,下嘴呈肉色,先端带红色(夏、秋季)以至上嘴和下嘴先端褐色,下嘴基部蓝铅色(冬季);跗蹠和趾呈蓝铅色(冬、春季)或呈红褐色(夏、秋季)。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4 113.3 10.3 59.3 40.8 16.1 ♂♂(l0) (6.5-12) (105-118)(10-11)(57-61) (38-44) (14.8-17) 11 108.1 10.3 60.9 40.5 15.5 ♀♀ (10(9-13) (102-114) (9-11)(57-64) (38.4-44.6)(15-16)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生活习性与暗绿绣眼鸟相似,红胁绣眼鸟亦为嗜食昆虫的鸟类。剖检5、6、8、9四个月采自河北的14个鸟胃,食物中昆虫占总食量的99.59% ,余为少量杂草种子。所食昆虫以鳞翅目最多,占79.96%,包括多种蛾类和蛹;其它为鞘翅目昆虫,包括一部分瓢甲,并有半翅目的蝽象等。仅9月份的1个鸟胃中,发现有少量植物种子(同前)。 7月获自四川雅安的2胃中,食物全为英蒾和其他植物种子;10月的1胃,食物为昆虫碎片和蔷薇科植物种子等。此鸟同暗绿绣眼一样,是有益的鸟类。 吴大均同志1950年5月12日在成都采得一巢,筑于柿树横枝上,距地高2.5米,用棕丝、蕨类和少许树叶筑成。巢的外径6.5、内径5、深3、高5厘米。 |
分布信息 | 苏联东南部(繁殖鸟);朝鲜(旅鸟);缅甸和中南半岛一带(冬候鸟)。 ; 黑龙江伊春、兴凯湖西岸,吉林长白山、长春、白城,河北东北部(繁殖鸟,旅鸟);辽宁本溪、朝阳、盖县、丹东,山西太原、永济、沁水,陕西秦岭、太白、宁陕,甘肃南部文县,四川西部和南部,西藏波密(旅鸟,繁殖鸟);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北部和中部(旅鸟);贵州,云南(旅鸟,冬候鸟)。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