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Capitonidae |
科中文名 | 须鴷科 |
学名 | Megalaima australis (Horsfield, 1821) |
中文名 | 蓝耳拟啄木鸟 |
引证 | Bucco australis Horsfield,1821,Trans.Linn.Soc.London,13:181(印度尼西亚:爪哇).; |
俗名 | Blue-eared Barbet;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额黑色,头顶和耳羽天蓝色;眼下和耳羽上、下有血红色斑。颏和喉天蓝色,上、下体的其余部分为绿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标本采自云南南部勐混。) 成鸟 额黑色,头顶和耳羽天蓝色;眼下和耳羽上、下有血红色斑,眼下的斑稍淡;后颈、翕、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深绿色。飞羽黑色,从第3片初级飞羽起,每片飞羽外羽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深绿色,越往里范围越广,越往外越窄;同样,从第3片初级飞羽起,每片飞羽内羽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也是越往里范围越大。因此,当它们飞翔时,由下往上看则见翼下一大白斑。下体的颏、喉天蓝色,胸、腹、尾下覆羽、两胁浅绿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嘴基部色较浅;脚橄榄褐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36.6 165.3 17.6 82.6 44.6 17.6 (33—42) (160—171) (17.2—18) (80—85) (42—48) (17.2—18) ♀♀(4) 37.6 159.7 18.2 82.5 42 18.2 (35—40) (152—167) (17—20) (82—83) (40—44) (17—2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田坝或村寨周围的高大榕树等平原常绿林中。常隐匿于高树顶的密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声似“tu-rook,tu-rook,…”,久鸣不停。鸣叫时,与鸦鹃似鼓的叫声在山谷间互相呼应,犹如打锣击鼓一般。因其体羽全为绿色,故极难觅见,平时仅闻其声而不见其鸟。在云南南部剖验6个鸟胃,食物全为无花果。3月中旬开始凿洞,准备繁殖。 |
分布信息 | 我国仅见于云南西南部及南部西双版纳。; 见于锡金,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蓝耳拟啄木鸟有7个亚种,其中分布于我国的仅1个。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羽色艳丽,可供观赏;它们好吃浆果,对植物扩散有益。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