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Capitonidae |
科中文名 | 须鴷科 |
学名 | Megalaima oorti (Muller, 1835) |
中文名 | 黑眉拟啄木鸟 |
引证 | Bucco oorti Muller,1835,Tijdschr.Nat.Gesch.en Phys.,2:341(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
俗名 | Black-browed Barbet; Malayan Barbet; Muller’s Barbet; 五色鸟;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喉黄色,颈有一天蓝色环带,前颈颜色较浓。眼先有一红点,体羽大致为绿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海南亚种的标本,采白海南尖峰岭。) 成鸟 额、头顶黑色,后颈血红色,眼先有一小红点,耳羽天蓝色,颈有一天蓝色环带,翕、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深绿色;飞羽黑色,初级飞羽第3—5片外羽片基部2/3为绿蓝色,初级飞羽第6片以后和次级飞羽的外羽片为深绿色,和背一样,最内侧次级飞羽的内羽片白色,飞时由下往上望,见两翼各有一大白斑。下体的颏和前喉金黄色,后喉为天蓝色,即前面谈到的颈环一部分,前颈也和后颈一样,为血红色;胸、腹、胁、两侧、尾下覆羽为浅绿色。 虹膜呈暗红褐色;嘴铅黑色,上嘴基部黄色;脚暗灰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93 221.5 25.7 101.7 61.2 25.6 (82.5—100)(198—250) (24—27.3)(98—105)(58—64)(24.4—27.3) ♀♀(10)92.7 218.8 25.4 98.9 61.1 25.1 (82—102)(192—236) (23.8—26.3)(89—102)(58—65)(23.8—26.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丛林鸟类,多在树上活动,不论林间或平原都可听到它们“咯咯咯”的鸣叫声。其鸣叫常是连续而洪亮。它们只作短距离飞行,不能持久。单独或成群在树上活动。食物主要为野果,也吃少量昆虫。 巢置于树洞内。每窝产卵3枚,色白而无光泽。繁殖期在4—6月间。 |
分布信息 | 我国仅见于广西瑶山、台湾、海南。; 也只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越南南部和老挝南部的山区地带才能见到。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海南岛的鸟兽》的作者们查对了广西瑶山和海南的标本,发现两地标本前额边缘各羽均或多或少带有蓝绿色尖端,个别略沾些金黄色。如凭此点,两亚种是无法分辨的,且海南亚种与广西亚种在羽色和体型上也大致一样。其次,任国荣(1928)也曾论述 Cyanops faber(?)雄鸟眼先之前有一红色小斑,雌鸟无此红色小斑。大量标本表明:雌雄鸟眼先均具此红色小斑。据此,广西标本也应属海南亚种。我们虽然没有广西瑶山标本,但是查阅原始文献,广西瑶山的 M.o.sini 亚种和海南的M.o.faber 亚种是有区别的,详细记述见各亚种描述。 亚种分化 黑眉拟啄木鸟有5个亚种,其中分布于我国的有3个。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体色艳丽,善于鸣叫,可驯养为观赏鸟。它食野果,有益植物的扩散。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