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Capitonidae |
科中文名 | 须鴷科 |
学名 | Megalaima zeylanica (Gmelin, 1788) |
中文名 | 斑头绿拟啄木鸟 |
引证 | Bucco Zeylanicus Gmelin,1788,Syst.Nat.,ed.13,1(1):408(斯里兰卡); |
俗名 | Green Barbet; Oriental Green Barbet;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较“大拟啄木鸟”略小,头和下体污白,每条羽毛均有粗的深褐色纵纹,其余为鲜绿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标本采自云南西双版纳。) 成鸟 额、头顶、后颈、头的两侧污白色,每条羽毛均有粗的深褐色纵纹,翕、背、腰、尾上覆羽、尾羽鲜绿色;飞羽黑色,从第3片飞羽起至三级飞羽,各羽外羽片有不同程度鲜绿色,越往外越少,越往内则越多;各覆羽也为鲜绿色。颏、喉、淡黄白,前颈、胸、上腹像头,下腹、胁、尾下覆羽黄绿色。 虹膜;嘴肉黄色;眼周裸出部呈较深的黄色;脚黄褐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135.3 256.6 33.6 126.3 84.7 28.2 (128—148)(234—270) (31.8—36) (125—129) (82—87) (27.1—29.7) ♀♀(4)144 262 32.8 127.5 79.8 29.3 (126—160)(252—277)(31.8—35)(122—130)(79—80) (27.9—30.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于海拔1000 m以下的季雨林和坝区边缘,多见在高大榕树或其他大树的顶上觅食。除繁殖期间外,大都单个活动。叫声粗涩多变,有时似云“fu-faung,fu-faung,…”,前一声低,后一声高。白天随时均能听到,有时在夜间亦偶闻之。喜食榕树果,也吃昆虫。巢常营在青树(即无花果树,Ficus 属)较粗树干的树洞中,距地面约3—6 m。每窝卵2—4枚。 |
分布信息 | 我国的云南西南部及南部西双版纳为留鸟。; 留居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柬埔寨等地。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斑头绿拟啄木鸟有6个亚种,其中之一分布于我国。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羽色艳丽,可供观赏。这种拟啄木嗜食浆果,利于植物扩散。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