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学名 | Picoides cathpharius (Blyth, 1843) |
中文名 | 赤胸啄木鸟 |
引证 | Picus(Dendrocopos) cathpharius Blyth et Hodgson, 1843; |
俗名 | Crimson-breasted Pied Woodpecker; Crimson-breasted Woodpecker; Lesser Pied Woodpecker; 花打木;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与大斑啄木鸟相似,但胸部具红色块斑,体形亦较小。 |
形态描述 | 形态 (根据西南亚种,标本采自云南东部。)上体黑色,头顶后部及项部赤红色;额斑、脸部及项侧、喉等污白色,一道宽的黑颧纹自嘴基伸出。尾羽最外侧2片淡棕黄色而有一宽形黑次端斑,一断续的中段黑横纹及黑色的基部;肩羽白,羽尖黑;翅具白点斑。下体胸部中央及尾下覆羽深红色;余部淡棕黄色,具粗著的黑条纹。雌鸟只有头、项部缺红色块斑的差异。 虹膜褐色(棕红色);嘴淡铅色;跗蹠和趾暗铅色,爪角褐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29.1 173.3 19.6 100.6 63.6 16.3 (24—38) (170—180) (19—20) (98—104) (59—68) (15.2—17) ♀♀(2)28,29 168,179 19,20 102,103 56,75 16,1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单个或成对活动于阔叶的低树或灌丛间。 |
分布信息 |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 ; 终年留居于甘肃、陕西、湖北、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赤胸啄木鸟分化为6个亚种,在我国有多达5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稀少,应加以保护。此鸟食虫,对人类有益,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亦应加以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