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学名 | Picoides darjellensis (Blyth, 1845) |
中文名 | 黄颈啄木鸟 |
引证 | Picus(Dendrocopus) darjellensis Blyth, 1845; |
俗名 | Brown-throated Woodpecker; Darjeeling Pied Woodpecker;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额及枕分别有一白横斑及红横斑,下体上胸以上色暗,下部淡色;有粗黑条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根据西南亚种,标本采自云南。)上体黑色,额有一白横线,枕部有一猩红横斑,肩白,翅有白点斑,外侧尾羽布以白横斑。颊污白色,耳羽渐为淡橙棕色扩至颈侧。有宽的黑髭纹。喉至上胸污褐色;下体余部淡黄棕色,具黑色粗纹;尾下覆羽深红色。雌鸟枕上缺红斑。 虹膜棕红;上嘴暗灰褐,下嘴边缘淡灰褐;跗蹠和趾灰绿,爪褐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单个或成对活动于海拔2000 m以上的高山松林或苔藓中。鸣声为“zik-zik”或“whe-ee-uu”优美的哨声;受惊时发出快速的“titititi”的声响。食物有甲虫幼虫及其他昆虫和蠕虫等。 |
分布信息 | 四川、云南和西藏。; 尼泊尔、锡金、缅甸和越南北部。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黄颈啄木鸟分化为两个亚种,国内均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稀少,此外鸟食虫,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亦应加以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