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学名 | Picoides minor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小斑啄木鸟 |
引证 | Picus minor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14(瑞典).; |
俗名 | Lesser Pied Woodpecker; Lesser Spotted Woodpecker;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色与大斑啄木鸟相似,但体形比大斑啄木鸟小,翅短于110 mm。 |
形态描述 | 形态 (根据东北亚种。)额及颊白色,头顶及项部深红色;背中部白色间以黑横斑;上体余部及一髭纹黑色。中央尾羽黑色,最外侧的尾羽白色,外羽片有一黑色次端横斑,内羽片有2道以上黑横斑。翅黑色而具白点斑,内侧飞羽为黑、白横斑相间。下体白色,喉以下沾灰色,体侧具黑条纹。雌鸟仅具有头上无红色之别。 虹膜暗红褐色;嘴铅灰色;跗蹠和趾黑褐色,爪近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23.4 155.4 17.1 91.4 61.1 16.7 (22—25)(144—162)(16.3—17.7) (90一93) (58—65) (15.8—17.5) ♀♀(7) 22.2 154.0 16.1 92.8 61.6 15.9 (20—24) (147—160)(15.5—17) (90—96) (52—67) (15.5—16.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亦常到田边、道旁取食。非繁殖季节单独活动,常由树干下部和中部螺旋式向上攀登,有时也沿着水平枝攀缘。在林间穿飞,飞速快但距离短,双翼一展一合呈波浪前进。性极大胆,不怯人有时人走到跟前也不飞。食物全为昆虫。王香亭等(1991)在甘肃剖验2胃,内全为昆虫,尤以蚂蚁、蚜虫、蚊、蝇和同翅目叶蝉为多,另有叩头甲、象甲及天牛幼虫等。 繁殖期在4—6月。巢营于粗大乔木主干的心腐处。据王香亭等(1991)报道,在甘肃文县发现一巢,巢口距地面3.6 m,洞直径2.8 cm,深21 cm,内巢室空间9×10.2 cm,无铺垫,仅少许木屑。发现时,雌雄鸟在树旁发出急促的“ga-ga,ga-ga”叫声,及至近巢观察,内有一火赤链蛇,已吃去雏鸟,后从蛇腹中挤出3只出壳后不久的雏鸟。 |
分布信息 | 终年留居于新疆和东北。; 留居于欧洲,北非,小亚细亚,高加索,伊朗,西伯利亚,朝鲜和日本等地。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小斑啄木鸟分化为19个亚种,而在我国只有2个。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以虫为食,对农林有益。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